“面包第一股”桃李面包(603866.SH)再次交出“增收不增利”的业绩成绩单。
4月12日,桃李面包披露了2022年度第一季度业绩快报。相关数据显示,桃李面包第一季度实现营收14.52亿元,同比增长9.4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8亿元,同比下降2.8%。
对于今年一季度“增收不增利”,桃李面包认为主要影响因素是:由于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及终端配送服务费用增长导致公司本期毛利率同比略有下降;去年同期公司汇兑收益及理财收益高于本期。
值得注意的是,桃李面包3月16日披露2021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去年业绩同样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形。财报显示,桃李面包报告期内实现营收63.35亿元,同比增长6.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3亿元,同比下降13.54%。同时,此次净利润下滑,更是公司自2012年以来的首次净利润下滑。
桃李面包在2021年年报中写道,报告期内,营业成本46.70亿元,同比增长11.84%,毛利率同比减少3.6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有三点:由于2020年同期受国家阶段性社保减免政策影响,公司人力成本低于本期;本期促销力度增大折让率高于去年同期;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
分业务来看,2021年,桃李面包的面包及糕点、月饼、粽子三大项主营业务,总营收占比分别为97.68%、2.1%、0.19%,毛利率均出现了下滑,分别同比下滑3.53%、11.77%、8.96%。
资料显示,桃李面包2015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面包第一股”。公司一直专注于以面包及糕点为核心的烘焙类产品的生产及销售,公司主要产品为“桃李”品牌面包,从2015年上市到2019年四年期间,公司的面包及糕点销售收入和毛利率占比均达到98%左右,稳坐国内短保烘培市场头把交椅。
不过,近年来,一路狂飙的桃李面包开始“踩刹车”,业绩增速明显放缓。长江商报奔腾新闻记者了解到,除了“原材料上涨”等原因外,行业竞争激烈也是桃李面包净利润下滑的一大因素。
目前,“宾堡”等欧美厂商和“山崎面包”等亚洲品牌,已陆续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以此渗透中国面包市场;国内食品巨头达利、盼盼,正加速布局短保面包,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渠道,它们都足以成为桃李面包极具威胁的对手。
2018年,达利食品推出短保面包品牌美焙辰,定位与桃李面包相同,短短几年间,年销售规模已超过10亿元。
此外,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现烤现卖、新中式烘焙产品开始崭露头角。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仅去年前8个月,烘焙行业融资事件超20起。
与此同时,桃李面包的扩张之路也并不顺利。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桃李面包的大部分业绩还是来自于深耕已久的东北和华北市场。
其中,东北市场贡献最大,营收为28.8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达到47.7%;其次为华北和华东地区,营收分别为14.53亿元和14.67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22.94%和23.16%。而2016年起大力南拓的华中和华南市场,占比仅为2.92%和8.03%。
二级市场上,截至4月13日发稿前,桃李面包微涨0.05%,股价为19.85元/股,总市值189.1亿元。不过,今年以来,桃李面包股价已跌超3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