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资本的“机会成本”。也叫做资本的“择机代价”,指的是在两个备选项目中选择这一个而不选另一个项目时放弃另一个项目的“效益数值”。它体现着由于放弃了那个项目而导致的一种“内含的暗代价”。机会成本是不反映在会计记录上的,诸如贴现率、影子工资率、影子外汇率、无偿使用土地的市价等,都属于机会成本的性质。
(五)以上所述关于辨别和衡量经济代价的方法,基本上都可以适用于教育项目之类的经济代价,这是因为(1)一个教育项目的实施与运行,也要用各种经济资源;(2)各种资源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时间分布模型来加以组合,因而总会有一个以上的可行办法来促使这个教育项目目标的实现;(3)有效地使用各项经济资源也是决策者的主要目标之一.
一、 效益的辨别和衡量
(一)效益的辨别和衡量,比之成本来说,困难得多,这是由于效益有更大一部分发生在更远的将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且效益中所存在的各种可变因素,也往往比成本中所存在的可变因素多,要分清哪些效益和多少效益确应归于某一项目不大容易,更由于有许多重要的效益不是经济方面的,因而无法用经济尺度来衡量.有些效益虽可以用经济尺度来衡量,但其结果误差较大.
(二),所谓效益,指的是由于项目的兴建和经营为国民经济提供的总的经济效益.前已述及项目的经济效益包括外部经济效益和内部经济效益.
1、外部经济效益是指由于这个项目的兴建和经营,直接和间接所增加的销售量,供应量和劳务量等真正的效益。如项目本身的销售量;配套项目的销售量(或劳务量);已关闭的工厂,设备、劳力闲置着。由于这个项目的进行使闲置的设备、劳力得到利用而增加的效益。但地区间的转移,从国民经济的角度说,并未增加销售量,因而不算效益。至于价格上的增加,有时不应算效益,因消费量并未因价格上升而增加,这不过是消费者增加支出,是资金的转移。
2、内部经济效益,是指由于这个项目的实现而节约的社会开支、是资源的节约,也就是增值成本的减少,但资金转化性的个人收益同样不能算作效益。
(三) 衡量经济效益是在辨明效益的基础上计量各种效益的数值(用货币量表示)。总的说,社会上人们对这些产品和劳务“愿付价格”,也就是影子价格,确定这些愿付价格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根据现有的时间,即社会上已生产的产品,比照市场价格(即市价)计量。
2、采用代用价格,即新项目,新产品尚无市价,可用代用的价格计量。
3、以外部增加的总收入之和作为项目效益的经济效益。
4、无形效益有时也可衡量,虽不是全部,也不准确,但作比较准确的估量。以及反映其经济效益,比之不计量总要好。
(四)辨别一个计划项目的效益时,原则上应该辨明所有各种确已归因于这个项目的效益,不多也不少.辨别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叫“前一后比法”,即将某一项目实现以前所出现的各种与这个项目实现以后所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对比,以便判明两者之间的差别中有哪些确应归因于这个项目,另一种叫“有一无对比法”即将“有”这个项目时所出现的情况与“没有”这个项目时所出现情况进行对比,以便判明两者之间的差别有哪些确应归因的项目。
“前一后对比法”只适合于“治疗性的项目”(即旨在改善现状的项目),不适用于“预防性的项目”(即这个项目的效益完全或部分地是为了预防今后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有一无对比法”,则既适用于治疗性的,也适用于预防性的项目由于前后对比法只能估计一个项目的“治疗性效益”所以如果用来估计“既是治疗性又是预防性项目的效益”时就有可能会低估其效益;而另一方面又可能把不是这个项目所导致的效益,也归功于这个项目,从而又高估其效益,这样就容易引起失真与误解。
(五)教育项目经济效益的辨别与衡量
1、教育项目的经济效益有两大类:一是发生在教育部门之外的效益,叫做“外部生产能力”,主要是指受过培训的学生 在产品和劳务生产方面的能力的提高,为国民经济作出更多的贡献。二是发生在教育部门内部,并以提高本部门(即教育项目所在的那个部门)效益的形式出现的效益,叫做“内部效益”,主要是指这个部门由于这个项目而以同样的钱,培养出更多的学生。或者以较少的钱办同样的教育。这里所节约的钱(资源),也体现着国民经济所得到的效益。
2、辨别和衡量教育项目的经济效益,除上述“前一后”、“有一无”两法也可应用外,还可以在各种不同教育程度(如小学与中学)的项目之间,以及各种不同教育类型(如三年制中学与三年制职业学样校)的项目之间的对比来进行。同时要考虑到教育质量。
3、衡量教育项目“外部效益”的尺度,就是由于受到教育而给国民经济生产方面带来的增加额,也就是学生毕业后所能多得多少收入。这种衡量尺度所根据的假定是:(1)一个人收入是衡量他对国民经济所作贡献的最有效适用的尺度;(2)具有不同教育程度的个人之间的收入差别,至少有一部分是由于他们教育造诣方面的差别所造成.因此以增产的贡献愈大,这个人所得的收入愈多.当然,这些假设的合理性是值得怀疑的,同时,即使应用这种尺度来衡量量外部效益,在实践上也是非常困难的.
衡量教育项目“内部效益”的尺度,是这个项目所导致的“按每一在册学生或毕业生计算所花费用的降低额”。有了这个尺度。就可以计算出在预定的学生人数下所能为国民经济节约的教育费用也就是该项目的内部效益。
(五)一个项目的经济效益,就应考虑到今后什么时候为止?也就是说,一个项目的适当的经济年限有多久?这也是衡量效益时所应确定的问题,一般地说,这要取决于所用贴现率的高低(或资本的机会成本).如果所用的贴现率较高,经济年限可以适当地考虑得短一些,除非未来的效益确实比现在大得多,重要得多,反之,如果所用的贴现率较低,则经济年限可以考虑得长一些,但也需要未来的效益是否确实值得考虑而定.
(六)此外,在计算总效益时,也要考虑效益的时间分布情况,并按照与计算成本现值时的同一贴现率进行计算效益的现值总额.这样计算出来的效益现值总额,同样在受(1)各年效益额;(2)效益的时间分布情况;和(3)所用贴现率的高低这三个因素的影响.
四、调整成本效益举例
根据上述辨别和衡量成本、效益的原则和方法,将项目的财务成本和效益调整为经济成本和效益;是分析成本效益前应进行的工作。现以前表所列某项目的财务成本和效益为例,说明调整方法。
1、第一年货币代价(成本)620万:
项 目 货币代价 真实成本
①土地200亩 0 50
②进口设备
外 汇 (2:1)200万(3:1)300万
进口税5% 10
③国内设备(由处于半开工状态某机械厂生产供应)
材 料 180 180
折 旧 40
工资及管理费 100 100
④厂房建筑等 90 90
620 720
2、第三年经营成本 200万
① 主要材料(原供出口)2万吨,每吨
国内价50元,出口价按官方汇率
2:1计每吨60元 100万 按影子汇率
3:1 计 180
②工 资 80 按影子汇率
50%计:40
③其 他 20
200 240
3、第三年销售收入300万 财务收益 经济收益
①产品4万件,每件价75元 按进口
②该项产品原依靠进口,到岸 300万到岸价 400万
价格每件33.34美元 每件
进口税5%合计每件价格 33.34
(外汇2:1)70元美元, 按 3:1
调整后的经济成本和效益见下表:
五、成本效益分析主要指标及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比项目的代价和经济效益,以评价项目的有利程度.通常用来反映一个项目有利程度的指标有四个:“效益成本比率”、“净现值”“内部报酬率”和“最低成本”
(一) 效益成本比率
1效益成本比率是指“按同一贴现率计得的全部效益的现值总和、对全部成本的现值总和的比率”。由于这里使用的贴现率通常就是资本的机会成本。因而这个比率如果等于或大于“1”,就可以认为这个项目就其获利能力来说是“合格的”;如果小于“1”时,就是“不合格”、所以应用这个指标来判断项目有利程度是否“合格”的方法,叫做“合格不合格测验法”。
1、 现以表三所设某项目的成本和效益为例,说明BC的计算方法如表四:
由于效益成本比率大于“1”,所以项目就10%的获利率水平来说是“合格”的。假定这个10%的贴现率就是“资本的机会成本”,那就说明该项投资的实际获利能力高于资本的机会成本。反之如果BCR<1,则说明该项投资的实际获利能力小于资本的机会成本。只有当BVR=1时,这个项目不仅在投资的获利能力上是“合格”的,而且说明所用的贴现率,已达到它的最大获利能力,这个能力所产生的效益足以抵偿其所花费的成本,并支付贴现息。
(四)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
1、“NPV”是效益现值总额减成本现值总额后的差额。如果NPV是个“正数”,那就说明此项投资就所用贴 现率的获利水平来说是“合格”的,但还没有达到它的最大可能的获利能力。如果是个负数,那就是说“不合格”。因为此项投资实际上达不到所用贴现率的获利水平。如果NPV=0,同时所用贴现率就是资本的机会成本,那就说明这个项目不仅投资的获利能力达到了机会成本的水平,而且能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来还本付息。
2、 根据表四所示资料,NPV=2055.9-1959.1=96.8大于“O”。这说明该项目的获利还不止10%.至于这个10%的贴现率是否是资本的机会成本,以及与其他项目或方案使用同一贴现率计算的净值值相比.决定其优劣,就需要通过比较来进行评价。
(五)内部报酬率(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IBR)
1、所谓内部报酬(收益)率,就是使成本总和的现值现效益总和的现值相等,而且两者之间的差异等于零的贴现率。也就是说,计算结果,得到BCR=1,NPV=0时所使用的贴现率。
2、内部报酬率的经济含义是:这个项目在整个经济寿命内,其收益在抵偿了全部成本(包括建设和生产经营全部成本费用)后,每年平均还可获得所用贴现率所要求的经济利益。
3、运用内部报酬率对项目或方案进行评价的标准:
(1) IRR等于或高于资本的机会成本,该项目或方案是可取的;IRR低于资 本的机会成本,则不可取.
(1) 利用IRR,可以直接比较各个项目或者项目的各种备选方案在投资的获利的优劣.一般地说,内部报酬率高的,说明获利能力大.但是内部报酬率不能反映一个项目的效益现值总额和成本现值总额之间的相对差异的绝对值。.
1、 确定IRR的方法
第一步先根据经验对“报酬率”作出初步的估计数(或者就采取相当于资本的机会成本的贴现率),据以测算出第一次净现值,然后看这个净现值是正数还是负数,如果恰巧是“0”表明这第一次所用的贴现率就是IRR。如果净现值是正数,就说明第一次所用的贴现率低于所要求得的IRR,视这个正数的大小程度,再适当地选一个较高的贴现率进行第二次测算,如果净现值是个负数,说明第一次所用贴现率高于所要求得的IRR视这个负数的大小程度,适当地再选一个较低的贴现率进行第二次测算。
第二步是根据所选定的第二个贴现率算出第二次的净现值,如果这个净现值仍是正数,就要用一个更高的贴现率来继续进行第三次测算。如果第二次的净现值已相反地出现了负数。那就说明所要求的IRR应该低于第二次贴现率:换句话说,所要求的IRR一定处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两个贴现率之间。
第三步可以根据第一、二两步算出的两个贴现率(一个是计得正数净现价的,一个是计得负数净现值),利用“数值法”进行推算,确定IRR的近似值。计算IRR插值法公式如下;
PP(IN-IP)
IRR=IP+---------------
PP-PN
上式中IP=净现值为正数时的贴现率百分数值
IN=净现值为负数时的贴现率百分数值
PP=按IP计得的正数净现值
PN=按IN计得的负数净现值
说明:
1、从表四得知用贴现率10%计得正净现值95.3,因而试用12%贴现率计算得正数净现值23%,贴现率还可再提高;
2、由于12%贴现率所得正数净现值的数值不大,因而试用13%贴现率进行计算,结果得负数净现值-7.19;
3、IRR在12%与13%之间,插值法计算:
13.7(13-12)
IRR=12+------------------- =12.4。
13.7+21.9 即内部收益率为12.4%
3、 IRR-12.4%高于资本的机会成本10%,因而该项目从经济效益上来说是可取的。
(六)最低成本
当效益难以辨别和衡量时,就可根据“以最少代价获取同样效果”的公式来进行分析。也就是说,针对某一既定目标,分别计算这个目标的各个备选方案的成本现值,以便从中选一个能以最低的成本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案来。这种方法叫做“最低成本法”通常进行的“成本效益分析”就是应用这种方法。此法用来评比那些相互排斥的计划方案,最为适宜。但此法的计算结果,同样要受到折现率高低的影响,因为各个方案的成本金额及其时间分布情况是各不相同的。
这一节,实际上是对本章前五节的概括和总结,是前五章的具体运用。希望对大家提高项目评估理论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