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什么是一价定律(走向倒挂的中美利差)

摘要

1、迄今为止,我们正在处于中美收益率持续性最长的一轮背离之中。

2、在解释中美收益率的相关性上,基本面一定是个避不开的线索:

1)凡若中美收益率出现背离,中美基本面及货币政策都会同时背离;

2)这么看,中美基本面走势大多相关,也造成了两边的收益率走势相关;

3)跨境资本流动并不是中美收益率相关的理由。

3、再进一步去挖的话,中美基本面的相关性与经常贸易关联不大,更多则与同一个商品周期有关:

1)价格本身就是基本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及美国的大部分名义增长率的波动都与价格波动相关;

2)在相似的周期形态下,中美政策的方向应会大差不差,这样的话,下一轮实际增长周期的姿态也会相应大体相同;

3)这样,价格在中美周期中就起到了一个粘合剂的作用。

4、照此来看,中国及美国的收益率的背离可能持续:

1)中国与美国在防疫政策及产业政策上已出现了明显不一致的基调,这也使得中国收益率与正常的收益率周期分裂开来,且形成了兀自向下的走势;

2)如果政策继续分裂的话,那中国很难摆脱衰退阴霾,美国也很难控制得住通胀,这导致两个国家的收益率注定会继续不成比例。

5、一旦中美利差收窄,中国的跨境资金会或多或少变得失衡:

1)首当其冲的负面影响是:美国会减配中国的利率债;

2)更为宏观的是:人民币可能会就此走弱。

6、但这个失衡是有限的,至少在短期不会失控,也不会改变境内资产运行的轨迹:

1)在2018年之后,汇率的变化不再与跨境资产的流动息息相关,跨境资金流动已经变得足够稳定;

2)即使外汇占款存在波动,也不至于太大引起国内流动性的变化,央行历来对外汇占款都成功做到了充分对冲;

3)中美利差即使后续倒挂,其看起来令人诧异,但实则影响有限。

7、在考虑国内利率债走势时,应该考虑更多内生的影响。在增长不失速的假设下,国内CPI可能会逐步上行,这时无论出于内生的通胀压力还是外生的缓解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利率略为向上是一个阻力稍小的方向。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超预期,经济复苏超预期。

正文

经验上的大多数时间内,中美收益率都是同向运动的。即使二者存在背离,背离的时间一般也不会太长,持续性比较长的背离其实只有三段,其一是2010年4月到2011年4月;其二是2018年1月到2018年10月,其三则是2020年11月至今,迄今为止,我们正在处于中美收益率持续性最长的一轮背离之中。

简单复盘的话,我们若想解释中美收益率的相关性,基本面一定是个避不开的线索。

1)凡是中美收益率背离的期间,都出现了中美基本面及货币政策同时背离的情况。2010-2011年,中国尚处持续性滞胀状态之下,其数次加准加息,而美国却在此间推出了QE2;2018年,中国受贸易战及内生周期的影响开启衰退,在年内出现了三次降准,而美国的经济在此间却在持续恢复,且出现了连续四次加息。

2)这么看,中美收益率至少是被两边的基本面牵着走的,两边的基本面走势大多相关,也引起了两边的收益率走势相关。在历史上大多数的时间内,中美两个国家的名义增长率是同向的,因此,中国与美国的货币政策在各自对冲自己的经济基本面时,造就了中美收益率的相关性。

经常贸易不是中美基本面相关的理由。

1)一个很容易想到的理由是:中美的基本面是靠经常贸易联系在一起的,毕竟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依赖及美国对中国的进口依赖越来越重。中国对美国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基本都在20%,而美国从中国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经历了从7%到17%的上涨。

2)然而,两个巨型国家如此重要的基本面相关性,很难被贸易这一根孱弱的绳子所完全解释。中美双边的贸易是有偏的,中国常年顺差,但美国常年逆差,如果非要从贸易方面去解释中美基本面的联动问题,那美国对中国在基本面上的带动力量会更强,但实际上,中国的基本面却似乎领先于美国,这和贸易应引起的现象是矛盾的

更可靠的解释是:中美基本面的相关性与同一个商品周期有关。一价定律是在一个充分贸易的全球结构中众所周知的规律,当无论通胀的始发地是哪里,都会通过贸易或跨境套利使得通胀迅速传到海外经济体上,因此,中美之间的PPI是高度相关的。

同一的价格周期的确可以把中美经济周期粘合在一起。

1)价格本身就是基本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经验上中国及美国的大部分名义增长率的波动都与价格波动相关,这意味着,当价格处于上升的状态时,中美大概率会同步收紧货币政策,而当价格处于下降状态时,中美则会同步放宽货币政策,这样,价格在中美周期中就起到了一个粘合剂的作用。

2)在相似的周期形态下,中美政策的方向应会大差不差,这样的话,下一轮实际增长周期的姿态也会相应大体相同。在同一个价格周期中,中国与美国大概率会处于同样的货币政策基调之中(价格下降,则共同宽松,价格上升,则共同收紧),而在货币政策同时松紧一段时间之后,中美的基本面也会在短时内先后出现转向,这就保证了二者的实际增长周期也不会差得太远。

3)唯一一段难以用基本面解释的时期是2015年。2015年,美国的货币政策开始收紧,但中国的货币政策却连续宽松。在此间,本应背离的中美收益率却没有发生背离。这段时间不能说明中美基本面带动收益率相关的逻辑是失效的,更可能的解释是:美债在当时发生了罕见的格林斯潘之谜现象,在当时久违的收紧来临之时,美债收益率提前反映了因政策收紧而带来的悲观的经济预期。

单单从跨境资本流动上,是很难解释中美收益率的联动的。中国的资本项与汇率并不充分市场化,一是央行持有买债并非简单地追求投资收益,更重要的是维系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二是,为了避免跨境资本的破坏性流入或急剧流出,资本流动是受到严格控制的。

可以推断的是:目前没有太强的机制可以阻碍中国及美国的收益率继续背离。在这一轮周期中,中国与美国在防疫政策及产业政策上已出现了明显不一致的基调,这也使得中国收益率与正常的收益率周期分裂开来,且形成了兀自向下的走势。如果政策继续分裂的话,那中国很难摆脱衰退阴霾,美国也很难控制得住通胀,这导致两个国家的收益率注定会继续不成比例。

一旦中美利差收窄,中国的跨境资金会或多或少变得失衡。

1)首当其冲的负面影响是:美国会减配中国的利率债。经验上,大多美国配置中国政府债的资金博弈的是票息,而非资本利得,因此,利差越高,越容易吸引美资流入,反之亦然。由此,若中美利差继续收窄的话,将会削弱中国政府债对美资的吸引力。

2)更为宏观的是:中美利差若继续收窄,可能会使得人民币就此走弱。经验上,中美利差收窄背后应是中国基本面相对于美国来说偏弱,那么,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若维持不变,则会显著增加资本流出的压力。当前来看,人民币虽尚未步入贬值轨道,但确实其升值的速度已在持续下降。

但这个失衡是有限的,其至少在短期不会变得失控,也不会改变境内资产运行的轨迹。

1)在2018年之后,汇率的变化不再与跨境资产的流动息息相关。在2018年之前,人民币汇率是交易出来的,汇率波动与外汇占款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相关性,而到了2018年之后,虽然汇率起起落落,但外汇占款的变化则非常小。这意味着,2018年之后,在逆周期因子的影响之下,中间价的调整要更加及时且到位,在跨境资金流动没有出现大幅变化前,汇率已经快速调到了外资可以出清的位置,过去如此,这一次也可能如此。

2)此外,即使外汇占款存在波动,也不至于太大引起国内流动性的变化。事实上,外汇占款主导流动性的先例极少,在大多数情况下,外汇占款的增减和利率是同向而非反向变动的,这意味着,央行在考量货币政策时,首先会充分对冲跨境流动性的影响,外汇占款单方面对流动性的影响力度是偏弱的。

中美利差即使后续倒挂,其看起来令人诧异,但实则影响有限。我们有充足的工具及空间对汇率及跨境资金的压力进行对冲,这样的话,我们在考虑国内利率债走势时,应该考虑更多内生的影响。至少目前来看,在增长不失速的假设下,国内CPI可能会逐步上行,这时无论出于内生的通胀压力还是外生的缓解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利率略为向上是一个阻力稍小的方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