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作为数字时代新的生产要素,是资本新的具体表现形式,推动了数字资本的最终形成。
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和生产要素理论,则为在数字时代科学认识数据和数字资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尤其是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贯穿在其研究过程始终,是极其重要的历史范畴。
一、资本及资本的形式
(一)资本是什么
“资本”的概念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反复讨论的内容。
但在马克思之前,经济学家们多集中于对资本自然属性的考察。
诺思认为,货币是资本的日常使用形式,资本是能够实现增值的货币。
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则否定了货币是资本的观点,他认为,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在资本中,只有农业资本才属于是生产资本。
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则进一步地认为,资本能“取得利润的积累”,其是财富的象征。
资本所有者会使用资本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并通过交换来获得利润。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学家不断增进认识,拓展资本范畴。
但是,这些把资本等同是货币、生产工具、财富等的思想,主要都是基于生产力层面的认识,而没有从社会生产关系的层面进行认识,也就未能真正触及资本的本质。
对此,马克思批判吸纳了前人的观点。
他本人则通过在生产力的层面考察资本的自然属性,在社会生产关系的层面考察和阐释资本的社会属性,从而一并彻底回答了“资本是什么”这一问题。
其一,资本具有增殖性。
资本就是资本,自它出现便以获取剩余价值为唯一目的:
资本家通过预付资本,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展开循环以实现价值增值,从而达到保存自己并获得剩余价值的目的;
其二,资本具有扩张性。
“资本按其本性来说,力求超越一切空间界限”,同时也意味着,随着资本的愈往前发展,资本越是寻求在更广阔的空间上以扩大市场。
另外,资本也愈是寻求用时间消灭空间,用各种方式节约时间获取更大的市场。
资本的发展需要有满足交换的场域,这是交换的物质条件。
同时,资本也可以为了世界市场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而不留余力地将整个世界拉进资本主义的旋涡。
使整个世界加入资本主义关系的生产活动,从而接受资本的盘剥;
其三,资本具有运动性。
资本在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一旦资本停止了运动,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的属性也就无法实现。
在资本运动在其流通过程时,不仅资本原来预付的价值得到了保存,而且还得到了增加了一部分的价值量,自己最终得到的改变的价值量便是剩余价值,即增值部分。
这种循环往复的运动也就使价值转化成了资本。
也就是说,资本在运动中,即在每一个“货币—商品—货币”的循环周转过程中不断变换形式,最终得到一个增大了的货币量,以实现价值增值。
就资本的社会属性而言,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
这是“资本特殊”,构成了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的总和,“资本显然是关系,而且只能是生产关系”,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权力,即人与人的关系。
同样是物,但为什么有的物是资本而有的物不是资本,这便是因为有些物的背后,掩盖着人与人的关系,而其他物则没有。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自始至终都体现在一个物上,这个物也随之也就赋予一些特有的性质。
即是说,作为资本的物,掩盖了某种人与人的关系,同时还被赋予了价值增值的属性。
其次,资本特殊也揭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同样是对资本的使用,但社会性质却有所不同的原因。
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则在于,资本生产的生产关系本身性质为何,即建构起了什么样的社会关系。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一方面生产的是是资本家,另一方面则生产的是雇佣工人。
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集中体现的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但是在其他一些社会下,例如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原本占有、生产和分配上的剥削关系发生变化。
总的来说,资本是历史的范畴,是与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根本属性。
它“既不是生产发展的绝对形式,也不是与生产力发展绝对一致的财富形式”。
资本并不永恒存在,而是仅存在于一定的历史生产关系中,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产生、发展和灭亡。
(二)资本的具体表现形式
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形式,既有其一般规定性,又具有特殊的含义。
因此,任何一定量的价值,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只要可以获取剩余价值,最后都能被资本化,从而实现资本形式的不断创新和变革。
劳动也是资本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作为可生产剩余价值增值的资本可变部分投入生产过程。
并在与其他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后不断提高剩余价值生产率,持续创造社会财富。
人类步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技术和机器逐渐成为商品生产过程中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手段。
劳动过程趋向于标准化,资本生产逐渐减弱了对一般工人所需技能的依赖。
即“整个生产过程不是从属于工人的直接技巧,而是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
这就导致了工人的劳动从对自己的从属,逐渐加深对资本的依赖,最终成为资本的从属,变成生产过程中的一个要素。
当然,资本购买劳动力,而劳动力也必须与其他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带来剩余价值。
资本完成了对劳动的支配与控制,劳动成为资本的表现形式,从而受制于在非等价交换的条件下为资本家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
厂房、设备、土地等。
第一次工业大革命完成后,人类走进机器大工业时代。
例如厂房、设备、土地等生产要素得到极大解放,虽然无法单独创造价值,但作为资本的不变部分投入,在工业生产中与劳动相结合,对促进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英、美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便利用这个优势在当时获得了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实现了财富的迅速集中,创造了剩余价值,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这也就意味着,一些物质本身就具备那种能够成为资本的使用价值潜力,但是,这种价值潜力通常是不会在资本主义最初的时候就完全地展现。
只有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当生产力进步到一定阶段时,这种可以成为资本的使用价值“本能”就会被唤醒,进而参与到剩余价值创造中来。
利息、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
第二次工业大革命后,机器大工业进一步发展。
此时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形成,各种商品需求不断扩大,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对投资的需求日益旺盛。
以银行为主体、信用为基础的资本应运而生。
尤其是生息资本,以及以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形式存在的信用和虚拟资本快速发展。
生息资本——货币所有者将货币作为资本让渡给第三者使用的一种资本形式,即为了收取利息而暂时转让给别人使用的一种货币资本。
这种货币“具有创造剩余价值、创造利润的使用价值;
在运动中保存自己,并在执行职能以后流回”,流回以后,能够生产剩余价值的那种使用价值则已经被货币给实现了。
而对信用和虚拟资本来说,其本身也是以票据形式存在的所有权证书,交换是以票据流通为基础。
但是,信用资本在推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引致风险。
少数人的资本家却拿着财产去冒险,但这部分财产属于社会大多数人的,这种做法便加剧了各社会生产部门与生产部门彼此的不平衡发展,引发了多次金融风险。
知识、信息、技术、管理等。
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基于科技的迅速进步生产效率空前提高,生产过程发生巨大变革。
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转型升级,由主要运用人的体力转变向主要依靠人的脑力推动生产。
此时,人的知识、信息、技术、管理等具体形式,他们的社会存在形态不是有形的。
他们也只能集显在某些有形的物质载体而参与生产过程,这种物质载体多种多样,“人”、“专利”、“商标”等都可以。
它们自身也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但在推动现代化生产效率提升的重要程度也越来越突出,被现代政府组织、企业等部门所重视并高度融入和重新整合生产经营过程、
从而在与劳动结合过程中发挥其创造剩余价值的使用价值,在现代社会财富积累发挥了巨大作用。
数据是资本又一新的表现形式。
二十一世纪以来,利用数字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正在进行,人类步入了数字时代。
一种脱胎于知识、技术、信息的新要素——数据,正逐渐融入生产过程,其创造剩余价值的潜力逐步释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