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实体性贬值的测算方法(单一的管控模式都有弊端)

所谓的管控模式是指集团对下属企业基于集分权程度不同而形成的管控策略。集团功能定位决定管控模式,管控模式必须与集团功能定位相适应。

 

一、集团企业优化自身管控模式的原因

 

1、集团公司和下属企业的责权不清

 

集团公司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下属企业作为直接从事经营的主体单位,期望脱开集团公司的管理约束,独立运营,自主决策;另一方面,集团公司作为投资主体,为了保障集团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的达成,还必须通过管理和对下属企业干预来实现管控,但是,往往力不从心。当集团公司和下属企业的责权模糊不清,就会形成组织内耗、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这个时候,企业应该好好关注下集团的管控模式是否出了问题。

 

2、集团化管控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每个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尽管有些是模糊的,但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有的采用了单一的管控模式,有的采用了混合型的模式。如果现有的管控模式下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在某些关键业务环节上影响较大,那么,需要重新审视下现有的管控模式是否科学或最佳。

▲ 图 / Felix Mittermeier

二、管控模式的类型及特点

 

1、财务管控型

 

集团总部只负责集团的财务和资产运营、集团的财务规划、投资决策和实施监控,以及对外部企业的收购、兼并工作。下属企业每年会定有各自的财务目标,达成财务目标就可以,但是很多企业会采取积极的措施对下属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影响,坐等分红会带来一系列的长期或整体利益的负面影响。

 

2、战略管控型

 

集团总部负责集团的财务、资产运营和集团总体战略规划,各下属企业制定自己的业务规划,提出预算。总部负责提出建议,审批预算,下属企业负责执行。由于总部不负责具体的经营,因此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要求较高,否则,会导致管理的失控,总部的职责主要是综合平衡、整合各企业资源、协调企业间的矛盾,确保企业之间相互支持和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3、操作管控型

 

总部从战略制定到实施一杆子管到底。为了确保总部管理的专业性和管理效果,对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要求很高。

 

三、管控模式优化的几点建议

 

管控模式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确定总部和下属公司的功能定位。如何界定总部和下属公司的功能定位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管控的管理价值和经济价值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咨询服务经验做了以下总结和思考。

 

1、需要各下属企业共享的资源应定位在总部

 

集团公司下属企业往往存在一些资源需要进行共享,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资源的整合优势,那么这种功能最好定位在总部,这样可以有效利用总部整合资源的优势,避免资源分散造成的功能弱化或达不到预期,确保该功能的效果最佳。

 

2、人力资源是决定功能定位归属的首要考虑因素

 

某项功能定位在总部、还是定位在分子公司,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将这项功能或职责做的最好的人力资源在哪里?因为离开了优秀的人力资源,单纯的管控模式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优秀的人力资源配置在总部,那么,建议总部承担这项功能;反之,建议这项功能下放到分子公司。

 

3、单一的管控模式都有弊端

 

管理模式有几种分类,这个是便于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用单一的管控模式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更多的还是把各项功能的定位在总部和下属公司之间进行合理的切分,无论坐享分红的财务管控模式、事务巨细的操作性管控模式、把战略规划作为总部定位的战略管控模式都是理论上概念,在实际应用中,要针对每个功能进行合理的分析,来决定其归属定位,才能真正发挥管控的价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