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检微课堂
2020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监察委员会、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2021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从法律层面确认了强制报告制度,对加强未成年人的全面综合司法保护,及时有效惩治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起到重要作用。2021年11月,北京市检察院、北京市监察委、北京市教委等九部门出台《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实施意见》,对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进行了细化。下面,东检君就带你了解一下强制报告制度~
什么是强制报告制度?
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是指国家机关、法律法规授权行使公权力的各类组织及法律规定的公职人员,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的各类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不法侵害以及面临不法侵害危险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报告。
检察官解读
《意见》关于强制报告的定义以涵盖最大风险为原则,将各类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纳入强制报告的范围,体现了国家对侵犯未成年人案件的“零容忍”,探测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的“雷达”全面开启。
谁有强制报告义务?
1
国家机关、法律法规授权行使公权力的各类组织及法律规定的公职人员;
2
居(村)民委员会;
3
中小学校、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等教育机构及校车服务提供者;
4
托儿所等托育服务机构;医院、妇幼保健院、急救中心、诊所等医疗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救助管理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5
旅店、宾馆等具有密切接触未成年人条件的主体。
检察官解读
强制报告的主体为“有责组织”和“有责人员”,如此规定有利于实务部门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开展。另外明确了校外培训机构、旅店、宾馆等侵害未成年人案件高发的场所负有强制报告义务,回应了社会关切。
遇到哪些情况需要报告?
1
未成年人的生殖器官或隐私部位遭受或疑似遭受非正常损伤的;
2
不满十四周岁的女性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性侵害、怀孕、流产的;
3
十四周岁以上女性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性侵害所致怀孕、流产的;
4
未成年人身体存在多处损伤、严重营养不良、意识不清,存在或疑似存在受到家庭暴力、欺凌、虐待、殴打或者被人麻醉等情形的;
5
未成年人因自杀、自残、工伤、中毒、被人麻醉、殴打等非正常原因导致伤残、死亡情形的;
6
未成年人被遗弃或长期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
7
发现未成年人来源不明、失踪或者被拐卖、收买的;
8
发现未成年人被组织乞讨的;
9
其他严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情形或未成年人正在面临不法侵害危险的。
检察官解读
《意见》根据实践中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多发类型及常见特征,规定了性侵、虐待、欺凌、拐卖等9类应当报告的情形,其中3类与打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有关,体现了国家严惩性侵未成年人案件的基本立场。为及时制止犯罪,规定发现“疑似情形”即可报告。用“其他”的兜底条款,让强制报告的范围更加宽泛,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向谁报告?
报告对象:公安机关,民政、教育等主管行政机关。
《意见》规定向公安机关报案或举报的,同时按照主管行政机关要求报告备案。《未保法》规定,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临其他危险情形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报告。
检察官解读
《意见》将未成年人遭受不法侵害案件归于公安机关受理,其他部门配合,有利于破解现实中未成年人遭受轻度不法侵害“救济难”的困境。《未成年人保护法》重申了民政、教育等主管行政机关受理报告的权限,符合实践的需要,可使受害未成年人得到更及时的保护和救助,同时加强对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的监管。
报告时限是多久?
报告主体发现正在发生的未成年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侵害的情形,应当立即报告;发现已经发生的未成年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侵害的情形,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报告。
检察官解读
根据北京市《实施意见》的要求,对于正在发生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主体要马上立即报告;对于已经发生的,应当在24小时内报告。设立时限要求,才能对侵害未成年人的行为及时地进行制止,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
报告后如何处置?
1
诉讼程序
公安机关接到疑似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报案或举报后,应当立即接受,问明案件初步情况,并制作笔录。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涉嫌违反治安管理的,依法受案审查;涉嫌犯罪的,依法立案侦查。对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及时移送有管辖权的公安机关。
对侵害未成年人的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敏感案件,公安机关应当在受案后二十四小时内将相关情况通报同级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适时介入侦查。
检察官解读
公安机关收到强制报告主体的报案或者举报后,应当立即查明是否有侵害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发生,对于存在侵害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立即立案,做出行政处罚或者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对于重大、敏感案件等,检察机关还可以提前介入侦查,对侦查活动进行监督。
2
救助帮扶
(1)综合救助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发现未成年人需要保护救助的,应当委托或者联合民政部门或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对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实施必要的经济救助、医疗救治、心理干预、调查评估等保护措施。未成年被害人生活特别困难的,司法机关应当及时启动司法救助。
(2)家庭教育指导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发现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依法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应当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经教育仍不改正,情节严重的,应当依法依规予以惩处。
(3)人身安全保护
公安机关、妇联、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救助管理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发现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或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代为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4)监护干预
检察机关发现监护人不宜继续履行监护义务的,可以建议或者支持被侵害未成年人的近亲属、居(村)民委员会、民政部门等有关单位或人员依法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
检察官解读
对于受理报告后处置程序的详细规定,体现了对受侵害未成年人的及时保护、综合全面救助、严格隐私保护,切实落实未成年人保护的全社会责任,有力破解保护难问题。
发现不报如何追责?
1
应报不报,造成严重后果的
由其主管行政机关或者本单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相关单位或者单位主管人员阻止工作人员报告的,予以从重处罚。
2
公职人员长期不重视,不按规定落实的
根据其情节、后果等情况,监察委员会应当依法对相关单位和失职失责人员进行问责,对涉嫌职务违法犯罪的依法调查处理。
检察官解读
《意见》在诸多条款中规定了不履行或怠于履行强制报告义务的法律责任,真正让制度长出“牙齿”,让不履行、怠于履行的有责机关及人员感受到压力,真正体现“强制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强制报告并非一切组织和公民的义务,但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如果我们每个人发现有未成年人正在遭受侵害时,都有权劝阻、制止,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强制报告谁来监督?
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强制报告的执行情况进行法律监督。对于工作中发现相关单位对强制报告制度执行、监管不力的,可以通过发出检察建议书等方式进行监督纠正。
检察官解读
检察机关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也是全程参与未成年人保护的司法机关,为保障制度刚性,检察机关融合“四大检察”职能,通过刑事诉讼、立案监督、侦查监督、检察建议、公益诉讼等多种举措保障制度落实,对未成年人进行全面综合司法保护。
对报告人有哪些保护?
1
免责条款
依法保障相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强制报告责任,对根据规定报告侵害未成年人案件而引发的纠纷,报告人不予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对于干扰、阻碍报告的组织或个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
信息保密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司法行政机关及教育、民政、卫生健康等主管行政机关应当对报案人的信息予以保密。违法窃取、泄露报告事项、报告受理情况以及报告人信息的,依法依规予以严惩。
3
奖励机制
对于因及时报案使遭受侵害未成年人得到妥善保护、犯罪分子受到依法惩处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民政部门应及时向其主管部门反馈相关情况,单独或联合给予相关机构、人员奖励、表彰。
检察官解读
为消除报告人的思想顾虑,《意见》从免责、保密、奖励三方面对报告人开展保护,为报告的落实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未成年人维权电话
“110”报警电话及12345(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热线)、12338(北京市妇女服务热线)、12355(北京市青少年心理与法律服务热线)、12309(检察服务热线)和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等。
当你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已经遭受侵害时,请你多看几眼,多问几句,多做一点,及时履行强制报告义务,让我们共同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筑牢未成年人防护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