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沉没成本」? (Sunk Cost Effects)
沉没成本是人们做决策时,容易陷入陷阱的一种心理认知偏差。当我们投入时间、金钱或精力于某些事情时,我们就会坚持不懈、甚至再投入更多资源,只因为我们不想白费已投入的心血,不管这件事情是否值得继续经营,或对我们是否有任何好处。
这就是为何我们去吃到饱餐厅,就算已经吃饱了,仍有「想要吃回成本」的心态;或是继续经营一段不开心的感情,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已经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沉没成本」给管理者的启示
从营销角度来看,沉没成本可以帮助企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甚至利用这种顽固的心态,来提高购买转换率。反过来说,管理者也要理解沉没成本带来的心理偏见,才能不被这项情绪控制,做出更理性的商业判断。
「沉没成本」有哪些实例?
需要投入时间和金钱的产品,让消费者想要转换品牌变得很难。
例如,买Nikon单眼相机的人,可能已经花了数万元买Nikon的各种镜头,这些人将很难换相机品牌到Canon或Fuji。
同样的,拥有高度个人化特色的软体平台,也会让消费者很难变换品牌。
例如Spotify。一旦用户使用超过6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拥有自己的音乐播放清单,并关注自己喜欢的歌手们,用户们很难直接放弃自己建立的、而且已经非常习惯的听音乐服务。
此外,Spotify也会透过演算法,推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歌曲,提升用户的个人化体验,提高用户转移品牌的沉没成本,让用户放弃其他服务商,例如苹果的iTunes、亚马逊的串流音乐服务Amazon Music。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