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即要素禀赋论,是新古典贸易理论最重要的部分和核心内容,由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共同提出。
一、概念
提出人:赫克歇尔、俄林
赫克歇尔和俄林
俄林批判地继承了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他认为,在生产活动中,除了劳动起作用外,还有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各国产品成本的不同 ,必须同时考虑到各个生产要素 。他在1933年出版的《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贸易学说,标志着要素禀赋说的诞生。俄林早期师承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而深受启发,故他的要素禀赋说也被称为赫--俄模式。该模式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模式并列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两大基本模式。
二、简介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又称要素禀赋说,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首先提出,后又由他的学生俄林(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以发展。
这种学说认为,同类产品存在的价格绝对差是各国进行交易的直接基础,而引起各国同类物品价格不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关键的是各国生产各种物品的成本比率不同,而成本比率是由使用要素的价格差别决定的,而要素价格是由要素相对存量决定的,要素存量则是由要素供给决定的,要素供给又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这样得出的一般结论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生产并出口自己资源丰富的要素的产品,并进口自己资源缺乏的要素的产品。
这一学说还说明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这就是说,国际贸易使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逐步缩小,并趋于相等。这是因为劳动资源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资源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的结果是,在前一种国家,劳动价格上升而资本价格下降;在后一种国家,资本价格上升而劳动价格下降,最后,这两个国家劳动的价格与资本的价格趋于相等。这样也有利于使各国国内的收入分配更为平等。这就是由要素禀赋说引申出的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用数学方法证明了在严格的假设之下,各国要素价格必然是均等的。但实际上由于国际贸易总不完全是自由的,而且各国汇率会由于各种因素而变动,所以,要素价格的相等几乎是不可能的。
后来,许多人对赫克歇尔—俄林学说解释贸易模式的能力进行验证,其中最著名的是里昂惕夫对美国外贸结构所做的考察。他得出的结论是出人意料的:美国的出口商品是劳动密集型的,而进口替代品则是资本密集型的。可是无论按何种标准来定义,美国始终是一个资本充裕的国家。这一发现被称为“里昂惕夫悖论”。
三、理论核心
1、生产要素禀赋: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
2、两个理论
(1)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2)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四、三大定理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Stolper;Samuelson)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雷布琴斯基定理
五、资源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H-O模型。
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别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狭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广义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取决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具有相对禀赋优势的生产要素的商品。生产要素禀赋论假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转移时,增加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
新古典的H-O要素禀赋理论,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方面来寻找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克服了李嘉图模型中关于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假定的局限,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新古典的H-O定理仍然建立在一系列的假定条件之上。
要素禀赋: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无关。(相对于国家而言的概念)
例如,美国无论在资本存量,还是在劳动绝对数量上,都远远高于瑞士和墨西哥这两个国家。但与瑞士相比,美国的人均资本存量低于对方,因此相对于瑞士而言,美国属于劳动丰富的国家。如果拿美国与墨西哥相比,则美国的人均资本存量高于墨西哥的水平,因此美国与墨西哥相比,属于资本丰富的国家。由此可见,当我们说某国在要素禀赋上属于哪种类型时,必须注意看与谁相比。
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了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六、要素禀赋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什么是相对要素充裕度,什么是相对要素密度,以及如何利用相对要素充裕度与相对要素密度之间的关系去确定一个国家产品生产的国际竞争力与专业化方向;
2.掌握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雷布任斯基定理的含义,以及理解这四个核心定理之间的关系;
3.理解专用要素模型与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关系,理解琼斯扩大效应,以及贫困化增长,里昂惕夫悖论;
4.掌握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理解贫困化增长发生的条件;
5.理解新旧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异同性。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Heckscher–Ohlinmodel)又称资源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H-O模型。 李嘉图的相对优势模型表明当劳动力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时,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的差异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当生产中投入劳动力和资本等多种生产要素时,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将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将考察这一命题。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Heckscher)和其学生俄林(BertilOhlin)所提出的资源禀赋理论(FactorEndowmentsTheory),又叫H-O理论、H-O模型,它建立在对现实经济简单化、抽象化的严格模型设定基础上。
H-O模型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假定只有两种商品X、Y,且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商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要素密集是通过对两种商品生产中投入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比较而确定的,资本-劳动比率(K/L)高的为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劳动比率低的为劳动密集型商品。
还假定只有两个国家A、B,且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要素充裕是通过对两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或生产要素总量相对比例进行比较而确定的,B国的资本价格与劳动力价格之比小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或者B国的资本总量与劳动力总量之比大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有同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H-O定理表明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一个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下面对此进行说明。
图1表示两国国际贸易前的均衡,图中,横轴表示X商品的数量,纵轴表示Y商品的数量,曲线Ⅰ、Ⅱ是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是能带来一国相同效用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连线。它是由个人无差异曲线合成而来,且具有与个人无差异曲线性质相同的特点,例如在一个平面上有无数条社会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表明整个国家效用满足程度越高。由于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图中只有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图中曲线PPFA、PPFB分别是国家A、B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由于国家A劳动力充裕、国家B资本充裕;X商品劳动密集,Y商品资本密集,国家A生产的X相对较多、国家B生产的Y相对较多,这样曲线PPFA平而宽,曲线PPFB陡而窄。
图中,社会无差异曲线I与PPFA、PPFB分别相切于A、A'点。A、A'所表示X和Y商品的数量组合分别是国际贸易前国家A、B的X和Y商品的生产量和消费量,A、A'分别是国家A、B生产点和消费点。过A点的PPFA切线斜率为PA,它是国家A的X商品相对价格(PX/PY)或机会成本。过A'点的PPFB切线斜率为PA',它是国家B的X商品相对价格。图中显示过A点的切线比过A'点的切线平坦,这意味着PA<PA',也即国家A的X商品的相对价格小于国家B的X商品相对价格,国家A在X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国家B在Y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国家A出口X进口Y、国家B出口Y进口X,各国都是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下面用图2进一步说明各国进行国际贸易时的进出口商品数量和来自国际贸易的利益。当国家A出口X进口Y,国家B出口Y进口X时,国家A逐步增加X生产、减少Y的生产;国家B逐步增加Y的生产、减少X的生产。国家A的生产点沿PPFA从A向X轴方向移动,国家B的生产点沿PPFB从A'向Y轴方向移动。这使得国家A的X商品相对价格上涨,过生产点的PPFA斜率变大;国家B的X商品相对价格下跌,过生产点的PPFB斜率变小。
当两国X商品相对价格都变成PB时,生产点的移动就停止。这时斜率为PB的直线与PPFA、PPFB分别相切于B、B',B、B'分别为国家A、B国际贸易后的生产点。这条斜率为PB的直线同时还与社会无差异曲线Ⅱ相切于E点,E点所表示的X、Y商品数量为国家A、B的消费量,E点为两国消费点。国家A的消费点E是通过出口BC段的X、进口CE段的Y来实现的。国家B的消费点E是通过出口B'C'段的Y、进口C'E段的X来实现的。此时BC=C'E、CE=B'C'。国家A、B通过国际贸易提高了本国消费水平,获得来自国际贸易的利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