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没有人可以怀疑培育钻石行业的快速增长,我也时常听到小伙伴说“厂里的订单排到了xx月之后”。在这里衷心地祝愿这些企业能持续发展、大吉大利。
只不过当我们着眼于宏观来看待这个行业的时候,总是会产生一些隐隐的担忧。除了之前说过的价格风险之外,培育钻石行业还有一些更加全局化的问题。
Rapaport九月刊有一篇文章,题目叫Rough Ride,作者是Joshua Freedman。注意,标题里的“Ride”,意思并不是骑马或者开车,而是“控制”。
就像任何分析文章一样,这篇东西也有自己的“局限性”:1)中游视角;2)西方视角;3)CVD视角。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和各位分享一下对于这篇Rough Ride的解读,希望对业内小伙伴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印度工厂的担忧
文章开篇便提到了一个情况:事实上,作为行业中游主力国的印度,他们任何一家稍有规模的切磨工厂都考虑过切磨培育钻石。因为至少从目前来看,加工培育钻石所获得的利润,要比加工天然钻石要高很多(尽管已经出现下降,但依旧是比较高的)。
但这些工厂始终有一种“心理阴影”:
难以持续获得毛坯钻供应。
这里的“持续”有两个概念,一是数量,二是品质。也就是说,工厂不能像从天然钻石行业拿货那样,可以有节奏地拿到品质恒定的毛坯钻。从Joshua的观点来看,这应该是目前培育钻石行业中游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作者援引了MVI的CEO马丁·赫维兹(Martin Hurwitz)的原话:
Rough in lab-grown right now is the most challenging thing to get.
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现在,培育毛坯钻是最难拿到的货。
拿不到货怎么了?
可能对于生产商来说,这不是什么坏事,毕竟“自己的订单都排到了xx月之后”。供不应求嘛,挺好呀。但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却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加工厂都是需要排生产计划的。如果没有持续的供应作为保障,那就意味着加工厂不能排出一个对企业有利的、持久的生产计划。如此一来,那些还没有“入行”的工厂就会犹豫,甚至放弃加工培育钻石。
加工行业(中游)是行业的咽喉,假如他们不给力的话,行业还怎么发展呢?
反观天然钻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大型加工厂即使在很艰难的时候也愿意坚持做下去,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可以拿到品质恒定的毛坯钻,所以无论如何都能排出自己的生产计划、调整拿货的节奏、获得生存的可能。
所以上游的库存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巨头Alrosa前段时间要从Gokhran(俄罗斯贵金属和宝石储备库)买那么多的毛坯钻来填补自己的库存呢?仓库里还有几百万克拉呢,不够用吗?其实它就是要保障供应品质恒定的毛坯钻,否则会让加工厂失去信心。
但培育钻石呢?按照赫维兹的说法,人们总是认为培育钻可以持续不断地生产,但是这种认知是有问题的。事实上,要达到大量的、恒定的质量标准是很难的。一台机器也许可以,但如果把眼光放到整个行业的成千上万台机器的话,那就非常困难了。
一个很大的供需矛盾
通俗地讲,颗粒越大,生产中面临的风险就越高。所以有的生产商宁愿做小颗粒也不愿意冒风险。这很正常,对吧?
但零售市场方面,我们又在不断地鼓励消费者购买“颗粒更大的培育钻石珠宝“……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工厂不愿意(或不能)恒定地做产品,市场却在不断地产生需求。
这个问题怎样得到全局的解决?需要多久?
似乎没人可以回答。
行业模式:不清不楚
还有一个很大的麻烦,那就是行业模式(pattern)的问题。
天然钻石发展了百余年,供应链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了。不仅如此,天然钻石经历了多次全球范围的危机,最近几十年里就有非典、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无论是分析师还是从业者,在遇到麻烦的时候,都可以通过对过往数据的观测和总结,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帮行业一次次度过危机。
但培育钻石还太年轻,尤其在消费领域,“就像婴儿一样”,没有经历过什么大起大落。所以从宏观上看,培育钻石行业并没有形成自己的“pattern”,这也就造成了业内出现了大量的“冲动情绪”,而普遍缺乏理智和客观。就像一个小孩子在拼了命地发育,却不知道人世间的险恶。
我们可以大量宣传可持续、环保、物种保护、清洁能源的作用,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但从整个行业来讲,如果遇到一些大规模的问题(比如全行业被迫降价、生产技术出现瓶颈等),该怎么保持一个良好的供应链、怎么保障中游的信心?这些似乎都是未解之谜。
因为too young了。
价格的走势
最后说一下关于价格走势的事情。
Joshua引用了赫维兹的话说,如果要生产2克拉以上、未经改色的CVD成品钻,在毛坯钻生产阶段就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准。偶尔生产一两批都不是问题,但如果要持续地输出品质恒定的产品,那就不是花钱买几台机器就能解决的事情了,而要配合一些高端的技术人员,甚至是行业专家才行。
然而这种专家级人物,是稀缺的。
正是因为如此,赫维兹才会认为,至少在CVD领域,当出现大规模增产的时候,产品价格会出现一定的区分。虽说没有提到“两级分化”这样的字眼,但从字里行间可以判断出作者的想法:大颗粒培育钻石的价格下降会比较慢(甚至不降)。
还记得上周六那篇关于“价格地板”的文章么?这就是其中的一个可能性。
小 结
以上就是我对那篇文章的解读。如往常一样,我期望以尽可能通俗的方式表述出来,以便于业内小伙伴都能看得明白。
总的来说,培育钻石的供应链还是不够成熟的,在市场上的发展阶段也比较初级,所以会有一些隐患。也许一时半会儿企业并不会面临这些问题,但提前了解、提前做好防范,终究不是一件坏事,对不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