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绝对优势理论怎么理解(全球价值链与国际分工的相关理论)

一、全球价值链相关理论

(1)全球价值链

对于价值链这一学说,到了二十世纪末,美国国内专家与学者们相继展开了研究,其中Porter教授首先对该学说展开了深入研究。Porter教授不但研究了公司的生产流程,还同时剖析了公司商品从开发设计到加工生产,再到营销等各环节中所反映出的价值增长过程,并提出了价值链也就从价格视角来表现了商品的设计、加工生产和营销等一系列的价值增长过程。

 

以企业生产链为基点,Porter从全产业出发创新性的提出"价值系统"这一概念,认为各公司间的追赶力和竞争不仅表现在公司的一个产品环节上,而更加突出的是表现在整个产业价值产业链上,因此公司在各领域中的影响力以及其产品竞争力才是公司综合能力的最主要表现。Kogut首先明确提出了"价值增加值"的概念,并将地区间和各国间所开展的工业生产社会活动同价值链环节紧密联系了一起,指出价值链环节主体上是由一系列的产品基本要素投资和产品活动循环系统所组成。

在这里,生产要素投资一般包含了自然资源要素、资本要件、技能基本要素、劳务基本要素等,而生产循环社会活动又涉及了制造、交换、消费等诸多环节,同时这些环节彼此之间又互相联系、互动。而在互动的过程中,所投资和消耗的产品要素又在宏观层次上共同组成了一个个的价格循环系统,同时各个微观经济主体也都在其间作为一定的媒介、充当着一定的角色。

 

其角色的确定和定位,基本上是根据世界各个微观经济主体在整个体系中所拥有的相对优势地位所决定的。由Gereffi首先根据世界产品的分工视角,明确提出了世界产品链理论。该理论指出,供应与需求关系是驱动整个全球价值链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供应者驱动型价值链一般是由产品上游环节的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活动所驱动,而供应者驱动型价值链环节则一般是由产品下游环节中的企业经营活动所推动的。

在二十世纪以后,"全球商品链"这一名称开始被"全球价值链"所取代。这主要是由于全球分工的市场地位是由所处的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地位所决定的结果。从实质上来说,全球价值链实质上是全球价值链在外延上的延伸。

体现为将价值链的参与范围由微观的公司层面上扩展至全国、地区、世界等宏观主体上去。而各个参与者都在这一链条中确定了自身的领导地位,并选定了自身所需要介入的各个环节。而这些环节也就是形成了全球分工和组织全球价值链的基石。

 

(2)国际分工

国际贸易分工指的是为了生产某一种商品,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商品生产的具体步骤中所完成任务的安排,当然这里也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生产者间的交易活动。从商品生产流程和业务联系的角度考虑。全球市场的分配主包括了各个产业之间分配、产业内分配以及产业内分配等。从某种意义上来看。

全球分配地位和全球价值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可以说,某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的分配地位决定了国家或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制造商品具有的附加值的多少。产业内部分配的理论研究基本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其理论内涵主要源自于新古典经济学在传统国际贸易中的延伸,其中包含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资源优势理论及其要素禀赋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中指出,国际分工是通过一定主导地位的基本上而形成的,然后人们经过交换得到了自己所需求的商品或服务,一定竞争优势就可以带来了专业化分工。各个国家都应该按照自己所掌握的资源禀赋条件来选择并分配生产各个环节,这主要由于不同的资源禀赋条件会为各国就某种生产活动提供不同的绝对主导地位,所以不同各国都应该通过利用各自的绝对主导地位,参与全球资源分配体系来进行专业化和大规模的生产。

大卫李嘉图的相应比较优势学说中指出,相对比较优势的出现才是确定分配的最根本,一国相比于其他大国拥有绝对竞争优势地位就能够参与资源分配和交易,用基于相对比较优势所生产的商品换取本国相比不具备竞争优势地位所生产的商品,才能达到对交易各方的利益最优化。

 

赫克歇尔-俄林的论文中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石,系统阐述了要素禀赋理论并研究了在世界分配中的最基本的生产基本要素,该学说认为要素禀赋差异也是取决于分配的最基本要件,一国应以自身在具有大量要素禀赋资源生产方面的最优秀产品换取利用较稀缺要素禀赋资源所生产的产品。

产业内分工,是由于当今世界各地间的经济社会联络日趋紧密,而逐步盛行开来的。即使是处在同一个产业内的公司,他们所加工的商品在标准上和特性上也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别也让消费者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从侧面上创造了新的需求。按照产品模块的各个侧重点,产品内部分工可包括以下三个形态。

 

具体形式可包括差异化生产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以及生产工艺分工等三类。其中,某个发达国家可以制造或加工其一部分产品,而其余各国则能够实现对整个产业其他产品的大量制造。但这种分配形式仍然基于不同发达国家的不同经济比较优势和生产要素禀赋优势。第三种分配类型为产品内分工。

在世界生产网络中,各国将依靠自己的生产资源优势,在全球价值链的某一环节上实现了专业化、大规模生产。这是因为,所有生产活动从实质上来讲都是能够与其主要组成部分或者产出环节分开的。在全球分配中,各国将不可避免地依靠其在劳动力、资金、科技等方面的相对优势,有条件选择性地制造了其中部分生产。

而处于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的主体,在完成生产活动时所得到的投资回报也将各不相同。对占据全球价值链最高端部分的发达国家而言,他们将可以得到与较大的投资回报率及其相匹配的全球分配地位。同时,商品内部分配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中间商品的流向,商品收入在流入与流出中间比例的大小也体现着这个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即中国在商品全球分配中的领导地位。

 

(3)全球价值链与国际分工

从前两个方面的阐述中可以看到,全球价值链理论已经经过了由全球价值链向全球价值链延伸的过程。随着世界生产体系的扩大,主要跨国公司主动的减少企业的成本,主动拓展业务并主动的加入全球分配系统。另一方面,专业化生产将直接引起产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分,国际分工的类型将日趋多元,并逐渐向混合分配趋势转化,体现为产业内分工与产业内部分配。

在分工形态上,分工内部的差异就越小,即产业内部分工和产业内部分工都是彼此相关的。在同一个产业链中存在相似性的相关商品,在全球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了交易,并由此产生了各国之间对产业地位和商品价值的争夺。而这些竞争也就产生了对全球价值链各个环节在国家层次上的竞争,也因此,即产品开发、加工、营销都可以由各个国家共同承担。各个成员国都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中的工业产品的分配。

假如一个国家内的所有产品都掌握了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核心环节,那么,其所取得的经济增长效果将是很大的。而从中可以发现,一国产品或一国产业的全球分工水准,其实是它在整个全球价值链中的最高地位水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