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融资约束理论基础知识(农户融资约束的缓解路径)

农户融资难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户融资约束对农户生产生活、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均产生影响。本文在描述农户融资约束现状的基础上,从农村普惠金融建设角度出发,对农户融资约束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缓解农户融资约束的相关建议。

 

制约因素

01、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差

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受限于数据更新困难、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机制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展迟缓,缺乏长效性,成效不明显。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建档农户信贷支持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力度有待强化。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信用环境不完善都代表着金融信贷风险评价依据的不足,影响金融信贷资源的顺畅输送。

02、农村地区贷款抵押物变现难

农户贷款通常没有足额贷款保证,农户现有的抵押物多为房产、车辆等,但由于土地流转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机制尚不健全,当贷款出现风险时,执行成本高、变现难,加大农村担保贷款难度。

03、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和贷款成本“双高”

相对于城市地区贷款利率,农村地区贷款利率普遍较高。一是活期存款占比少、人力成本高以及在同业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助推了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高融资成本。二是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多为农户及中小企业,农户贷款额度小、笔数多、管理成本高,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维持较高的贷款利率水平才能实现盈利。调查显示,2016年以来,涉农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各期限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高于全国平均贷款利率水平,贷款基准利率对涉农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指导作用偏弱。

04、涉农金融机构信贷创新不够

由于农业的低效益、高风险以及资本的逐利性,农村地区并未受到资本的青睐,社会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在农村地区金融信贷资源方面,供给与需求存在较大缺口。具体表现为涉农金融信贷模式的单一和金融信贷产品创新的不足,缺少专属信贷产品和服务,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难以获得金融信贷支持。

一是贷款期限错配制约农业供给侧改革信贷需求。现代农业生产周期较长,相应资金需求期限延长, 而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贷款期限相对较短。

二是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额度控制普遍较低,部分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提供的较大额度的信贷,限制较多,借款人很难满足条件,金融信贷资源供给向农村地区倾斜不足。

政策建议

01、加强农村普惠金融建设,提高金融惠农覆盖面

农村普惠金融建设旨在为农民和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缓解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排斥,因而了解目标客户的金融需求、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和填补金融空白是解决问题关键。农村普惠金融建设要以可持续为总体目标,但农业的先天弱质性、农村产业的低资本积累和农村经济的高风险低回报,都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设置了障碍。因此,还需通过完善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体系和增设金融机构的农村服务网点为普惠金融提供便利,建设征信体系、引入评级机构和审计机构降低逆向选择,建立担保机制、创新信用担保服务和完善保险及再保险机制减少道德风险,从而优化农村金融环境,为农村普惠金融建设提供基础支持。

02、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涉农信贷环境

农村信用体系是开展农村普惠金融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应加快农户信用信息的采集和录入工作,推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充分重视、积极配合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保障采集的农户信用信息质量。及时跟踪督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深化信用村镇、农户建档、信用信贷机制建设,推进信息共享。推动各县(市)区政府和涉农金融机构应用农户信用信息库网平台,积极开展信用户和信用乡镇评定。

03、创新抵押信贷模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创新“两权”抵押贷款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两权”确权登记工作,搭建资产处置平台。发挥农业保险保障作用,适当降低产权抵押贷款审批放贷标准,为农村金融改革提供必要安全保障。建立区域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解决农村土地经营权、宅基地等处置难题,探索以大额订单、大棚设施、应收账款为标的的抵押贷款业务,配备建立风险补偿或担保机制。可通过贷款技术再造、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去扩大贷款的覆盖面,使农村地区不仅仅只有种养大户和专业农户能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贫困农户也能获得相应的金融支持,从而有效缓解农户融资约束。在农村金融服务的深度方面,通过普及农户相关的金融知识和贷款常识、加强信贷产品的宣传力度和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并以提高农户对贷款的满意度为目标,不断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

04

强化涉农信贷服务,激发农村金融活力

涉农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服务手段,提高信贷营销意识。涉农金融机构扩大、下探农村金融服务范围,增加网点和产品种类,探索开办果菜大棚、养殖圈舍的经营权、收益权等为质押贷款,适当扩大农户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加强网点信息化建设,在信贷品种、利率政策、结算工具、融资方式及其他新型业务方面,让农户充分享受更加方便快捷的存、取款、信贷、结算等金融服务。

05、建立健全农业担保体系,完善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加大保险服务力度,提高面向农户政策性保险保额,构建银行与保险机构“收益共享、风险同担”的长效合作机制。

一是政府通过落实对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补贴政策和各项惠农政策,协调金融机构与农户、农业企业对接,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短缺的突出问题。

二是逐步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健全和发挥保险机制对农业的“兜底”和风险分散作用。

三是由非银行金融中介充当了资金中转站和风险承载者的角色,商业银行通过与金融中介机构合作降低自身风险的方式,以中介主导方式帮助农村经济主体取得贷款。

更多精彩内容,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智惠农企服务平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