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金融化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与经济金融化程度密切相关。从微观企业视角出发,根据企业金融化与企业资源禀赋、行业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匹配性,可以将企业金融化区分为低度金融化、适度金融化和过度金融化。对于低度金融化来说,企业既可能没有闲置资金来投资金融资产,也可能拥有闲置资金而未投资金融资产,但是这两种情况均不会对企业主业发展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为了应对短期资金需求,企业需要持有一定的金融资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流动性风险。
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度金融化能够“反哺”主业,促进企业主业发展。对于过度金融化来说,一方面,企业过度金融化需要占用主业发展资金,可能会挤出固定资产投资、研究开发投资等主业投资,削弱企业主业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企业过度投资不擅长的金融、房地产领域,可能会提高企业风险。因此,有必要将研究中的重点由企业金融化转移到企业过度金融化上来,以期为抑制企业过度金融化提供更多的理论证据。
企业为何会过度金融化?关于企业金融化的经验证据表明,资源丰富的企业更倾向于金融化,表现为业绩较好的企业金融化水平较高、融资约束较低的企业金融化水平较高等,理由在于业绩较好、融资约束较低的企业更有能力进行金融资产投资。但是,对于企业过度金融化来说,这一解释可能并不适用。与资源丰富的企业相比,资源贫瘠的企业更倾向于过度金融化。
理由在于:其一,资源丰富的企业往往主业竞争力较强,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有能力进行更多的金融资产投资,因而虽然资源丰富的企业投资金融资产的总量较高,但是并不会造成过度金融化,超出自身承受能力;其二,资源贫瘠的企业往往主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更容易出现短视行为,投资过量的金融资产来进行投机套利,因而资源贫瘠的企业更容易出现过度金融化。选取主业亏损这一特定场景,探讨主业亏损企业是否倾向于过度金融化,以及其成因、后果与治理,以期深化企业过度金融化行为的理论认知。
资金来源分析将显示,在政府资源和信贷资源获取受限的情况下,主业亏损企业主要通过挤占主业生产投资和获取社会资本资源来过度金融化。影响机制探索将显示,主业亏损企业主要通过外部扭亏压力机制和内在扭亏动力机制来过度金融化,表现为在机构投资者和债权人施加的外部扭亏压力与控股股东和高管员工自身的内在扭亏动力下,主业亏损企业更倾向于过度金融化。经济后果检验将显示,主业亏损企业过度金融化行为会加剧股价崩盘风险,提升企业经营业绩,但这一提升作用仅在短期有效。治理机制探讨将显示,当金融环境较好、治理环境较好时,主业亏损企业过度金融化行为会减弱,良好的金融环境和治理环境能够抑制主业亏损企业过度金融化行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