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失业率计算公式(青年失业率18.2%创新高?)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2年4月份的失业率数据:城镇失业率6.1% ,16-24岁的青年失业率为18.2%,创历史新高。

一石激起千层浪。

本着科普的精神,我们今天为大家剖析下失业率以及失业率统计的概念常识。你可能会看到这个失业率,和你理解当中的失业率,是不一样的。

“没工作的人”,可能要多得多。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失业率?

失业率就是失业人口占全部劳动力人口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失业率 = 失业人口/劳动力人口

那什么是失业人口?

失业人口是指16周岁及以上,没有工作,但近3个月在积极寻找工作,如果有合适的工作能够在2周内开始工作的人。

没想到这么绕,是不是?

请注意,不是所有没有工作的人都视为失业人口,只有寻找工作而未能找到工作的人,才是失业人口。

比如经过一番折腾,你不想找工作,索性在家躺平了,那你在调查时就不会被统计在失业人口里,因为你不再“积极寻找工作”了。

再比如,你情愿在家里做家庭主妇,不想出去工作,那你也不属于“失业人口”。

那在疫情期间,失去工作,但暂时不想出去找工作,或不能出去找工作的人,算不算失业人口呢?

还真不算。

国家统计局明确表示,“在疫情期间,失去工作,但暂时不想出去找工作,或不能出去找工作的人,也不属于失业人口”。(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李晓超,2020-9-28《关于我国调查失业率统计的几个问题》)

那什么是劳动力人口?

劳动力人口等于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之和。

请注意,这里的“劳动力人口”不等于“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有劳动能力,但不能或不愿出去劳动的人,就不属于劳动力人口。

所以这里劳动力人口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劳动力有效供给人口——不能或不愿出去工作的人,不属于劳动力供给。

那什么是就业人口?

就业人口是指调查周内为取得报酬工作1小时及以上,和因休假、临时停工等暂时离岗但继续领工资的人。

还是有点绕?

把后面可有可无的半句去掉就好理解了——调查那一周,如果你为取得报酬工作了1小时及以上,你就属于就业人口。

再简单概况下可能和你的常规理解有出入的点:

主动躺平不算失业人口;调查那一周只要工作1小时以上,算就业人口。

为什么这么定义失业人口、就业人口、劳动人口呢?

原因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国家统计失业率,想反映的,不是“有多少人没有参加工作”,而是“有多少人想参加工作而找不到工作”。

但这个失业率确实也很难分辨“不找工作的人”中,有多少是因为“想参加工作而找不到工作后来就不找工作了“的人。

而“疫情期间失去工作的人,多数暂时不找工作或不能去工作,也不是失业人口”,这感觉就更牵强了。

这样,你大概就知道,真实没有工作的人会多出失业率多少倍。

我们再来看下,失业率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失业率有两种统计方式。

一种叫调查失业率,一种叫登记失业率。

调查失业率,顾名思义,就是用“调查”的方式统计。当然,是抽样调查。也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按随机原则抽取一定住宅,然后对住宅内所有16岁及以上的人口就业失业状况进行调查,以获取就业人数和失业人数的数据。

我国目前是月度劳动力调查。全国每月调查约12万户, 涵盖家庭户和集体户,样本覆盖我国所有市(地、州、盟)和约1800个县(市、区、旗)。

登记失业率,全称应该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就是主动前往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的失业者。

这个,从了解具体失业情况的角度,我感觉已经没有什么大的参考价值了。毕竟,这年头谁会想到去就业服务机构登记自己的失业呢?而且动态变化这么大,这个数据很难反应真实的情况。

现在,回到4月份的失业率统计数据,城镇失业率6.1% ,青年失业率18.2%,结合失业率的定义和失业率的统计方法,你可以大概推测下统计数据和真实情况之间还有多大差距。

这是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对各行业吸纳就业人数梳理。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 制表:极深研几

我们可以看到,在疫情以及疫情防控政策直接和间接影响下,除了少数行业之外,被标注的行业几乎都受到了严重打击。

再这样下去,国内国际的连锁反应越来越大,受影响的人也越来越多。期盼疫情早日结束,也期盼防疫政策尽早做出有利民生的积极调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