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观意义上的经济学
西方社会中经济学一词源于古希腊的οἰκονομία,本义是家庭经济管理、家庭财富管理。想想最近几年在国内开始大规模流行的家族信托、家族办公室,跟几千年前没有多大差别,都是追求专人管理下的财富保值、增值。工人、农民靠着较多体力和部分技术付出获取收入,各种技术人才靠着一般的或者卓越的技术获取智力的收入,有地的家里有矿的靠着自然资源获取极大的暴利,企业家靠着组织生产、创新,买卖经商获取巨额财富,金主把钱或放贷(买各种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理财产品多数资金本质是借贷给他人)或投资入股(各种VC、PE股权基金、公募私募基金、二级市场买卖股票)获取财富。
二、宏观意义上的经济学
苏格兰哲学家、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于1767年辞职回乡写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九年后1776年《国富论》出版,这一年美国建国。当时主张政府管制和干预的重商主义发展到顶峰,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新兴的工业需要更为广阔的市场,亚当·斯密主张在更大的世界范围内建立自由市场、实行自由贸易以及分工协作,思想舆论的推动促成英国一系列政策的推出,一步步扩张成为第一个世界大国。后世亚当·斯密被誉为"古典经济学之父""现代经济学之父"。
"在亚当·斯密手中,政治经济学已经发展到某种完整的地步,它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完备的轮廓。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作出了系统的研究,创立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史》
经济学早期的名称五花八门,到马歇尔出版《经济学原理》后经济学一次广泛使用,在形式上与哲学(Philosophy)数学(Mathematics)、美学(Aesthetics)、伦理学(Ethics) 等基础学科一致。历经20世纪发展成为真正的基础学科。
历经19世纪英国的全球扩张和霸权崛起,自由市场主义全球开花。英国登峰之际,美国异军突起。中国自乾隆后期综合实力登顶,一路下滑至辛亥革命,近代百年饱受屈辱。1929年经济大萧条后,凯恩斯管制主义重新崛起,管制和自由此起彼伏,循环往复,现代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美国在20世纪成长为世界超级大国。
三、经济学在中国
古代中国经济一词有“经邦济民”、“经国济世”、“经世济民”等含义,是“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延伸,考虑国家的收入、理财,制定政策管理各种经济事务。各类典籍如《管子》《史记》中多有涉及。
近代中国严复翻译西方经济著作,经济学译为“生计学”(这名字就微观下的芸芸众生而言也是够实在的),20世纪初,中国学者逐渐采用“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上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学家翻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时,译为“政治经济学”和“新经济学”。1949年建国后,国内经济学家一般把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称为“政治经济学”,其他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称为“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