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内生增长理论基本模型(对于“三新”经济发展的研究)

一、内生增长模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西方经济学发展出名为内生增长理论(The Theory of Endogenous Growth)的分支。内生增长理论,其核心思想是经济的增长是由内生因素决定的,而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还关注到人力资本的积累带来新知识刺激新技术应用于生产, 知识积累的外溢效应需要政府干预等现象。罗默和卢卡斯是内生增长理论的典型 代表人物。

 

(1)罗默模型

一九八六年,罗默发表了文章《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系统分析了知识积累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除了资本和劳动以外,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新增了人力资本、技术水平两个生产要素。

罗默认为,应该以创意或知识为基础来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机制,而人力资本、技术水平两个生产要素正体现了知识的进步。其中,人力资源表示劳动者在受教育的基础上熟练劳动的程度,区别于劳动所代表的非熟练劳动;技术水平表示体现在新设备、新原材料等物质产品之上的技术创新成果。

 

(2)卢卡斯模型

卢卡斯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产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动力源泉,经济则在人力资本自我形成的基础上的运行。人力资本的积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通过学校教育,提升一般人力资本水平;二 是通过在实践中学习,提升专业化人力资本水平。

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不仅会提升劳动者个人的生产率,还会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率,进而使整体经济的规模报酬递增。卢卡斯指出,人力资本变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人力资源对于经济增长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政策应当重视人力资本建设。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具体而言, 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包括人力资本累积、基础研发、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 化、商业化运转等环节。知识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人在不断实践和应用中不断形成新认识、新经验、新原理,这样原有的知识增殖产生新知识。人是积累知识、创造知识并将新知识用于生产的主体,在经济运行中的劳动者就是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人力资本。

依据卢卡斯模型可知,人力资本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因而,人力资本越多,技术进步越快,经济增长也越快。技术进步是知识积累转化为生产力的表现,技术进步提升了经济发展的效率,使人们更加注重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三者的协调统一。基于知识可再生的特性,将人力和技术投入社会生产可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三新”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依据内生增长理论的主张,政府应重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外溢效应,鼓励和保护围绕“新知识获取和应用”的创新。我国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的“三新”经济可以推动劳动者在实践中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促进高质量发展。因此,“三新”经济的发展逻辑与内生增长理论相接轨。

二、技术创新理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是技术创新理论的开山鼻祖,他在 1912 年发表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论述了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经济理论,认为企业家就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人格化,企业家进行的创新活动推动经济体系从一种均衡过渡到另一种均衡。

但是,由于凯恩斯革命的影响,创新理论一直处于主流经济学的边缘。直到二战之后,军用科技转为民用,掌握了先进科技的国家抢先一步发展起来,技术创新的思想才逐渐受到重视。西方学者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四个主要学派。

 

(1)新古典学派

新古典学派基于古典生产函数开展研究,指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产出弹性以及技术创新是影响经济增长率的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该学派又提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

同时,该学派还开展了政府干预技术创新的研究,提出在市场对技术创新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政府应采取间接措施促进技术创新活动,以保证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发挥作用。因此,研究“三新”经济相关问题要重视技术创新在生产函数中的作用,同时,在中国国情下,研究经济问题要更加注重政府干预和制度导向的重要作用。

 

(2)新熊彼特学派

新熊彼特学派在坚持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传统的前提下,将技术创新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重视对“黑箱”内部运作机制的揭示。这启示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时,应该注意聚焦研究涉及的层次问题。“三新”经济是新经济活动的总体称呼,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因此,研究时更适合将技术创新视为一个整体要素来看待,而不过多涉及内部变化机制和过程。

 

(3)制度创新学派

制度创新学派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建立能有效刺激个人创新的制度,该制度通过提高创新的私人收益率并使之接近于社会收益水平,从而促进新技术的发展。该学派认为存在两个行动集团共同努力,实现制度创新:“第一行动集团”预见潜在利益,并识别可以实现该潜在利益的制度创新方案;“第二行动集团”将“第一行动集团”选出的方案付诸实践,协同实现制度创新。

基于中国国情,政府作为“第一行动集团”在预见到广大的中国人民能获得的利益基础上设立的“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深远,市场主体作为“第二行动集团”与政府共同努 力蓬勃发展“三新”经济。

 

(4)国家创新系统学派

国家创新系统学派认为技术创新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动的。在这一体系中,一方面,各创新主体通过国家制度的安排和互动实现了自身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各个主体通过相互协作促进知识的创新、引进、推广和应用,成为提高全国技术创新绩效的动力源泉。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学界重新审视地理空间范畴中的“国家”概念,经济学家们在探讨其内涵、外延及特点的基础上,认为“区域”概念越来越代替“国家”概念成为事实上的经济利益体。近年来,在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加注重区域内的集群效应和 区域之间的协同效应,相应地,“三新”经济也呈现区域性特征。

 

结合技术创新理论可知,“三新”经济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逐步形成了一个本土化的创新系统,并通过创业、优化内外管理、产业合作等形式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了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了经济增长。

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理论认为经济发展依赖于一个灵活的机制,而“创新”正是能够持续起作用的运转机制。这个机制需要生产者作为创新主体进行技术创新活动,需要消费者通过社会需求影响技术创新的方向、结构、速度和规模,需要政府创造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保障市场中技术创新的顺利实现。“三新”经济是以创新为特征的经济,因此技术创新理论对于“三新”经济的发展和研究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