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社会资本理论的影响(社会资本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的持续推进,农村居民收入逐年增长并保持良好态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但在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持续扩大。

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资本在生产、收入与财富等方面发挥出的综合效应越来越明显。

因此,从社会资本视角切入可以更加准确地理清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发展的机理。

 

社会资本与农户收入差距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民收入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且连续11年农民收入增速都快于城镇居民,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31元,比上年增长6.9%,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提前一年得到了实现。

然而伴随着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显著缓解,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状况却不容乐观。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按五等分分组后,高收入组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低收入组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差较大。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扩大的趋势,高低收入组间的收入差距由2000年4388元上涨到2010年时的12179.89元,到2019年更是达到了31786.84元。

而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2、2016和2018年4轮调查数据所计算得到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基尼系数,也更加直观的反映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严峻态势。

对于导致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有学者从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非农产业发展、市场化和城镇化、劳动力配置、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财政资金偏富性等角度进行了追溯。

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然而,复杂不意味着不能解决或回避问题。

 

当前我国刚刚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迈进,解决好关系国计民生根本的“三农”问题,守住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后院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农户内部收入差距问题是一个必需关注的焦点,这对于改善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挥好“三农”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农户收入差距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社会资本在生产、收入与财富等方面发挥出的综合效应越来越明显。

因此,从社会资本切入能够为把握中国农户收入差距的形成机理提供一个较为准确且独到的视角。

 

社会资本被称为经济运行的“润滑剂”,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国农村这样一个典型的人情社会,社会资本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农户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对农户收入差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对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贫乏的贫困农户来说,社会资本可以在一定程度弥补其初始禀赋较低的劣势,通过影响信息传递、资源配置和充当非正式制度等方式。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改善贫困农户收入状况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农户收入差距的扩大。

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

基于宏观视角,国内外学者从国家政策、政府行为、产业差异和区域分隔等角度对农户收入差距进行了研究。

 

首先,对于政府政策和行为,经过实证分析发现土地细碎化有利于缩小于农民收入差距,从侧面证实了现有的农地制度在缩小农民收入不平等中的积极作用。

关注政府在农地流转中的干预行为对农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政府干预农地市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

将政府政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城乡之间作了比较,结论显示税收在重新分配城市收入方面比农村地区更有效,而在农村地区福利和其他政府转移支付则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一些学者研究了公共服务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中低收入农民的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能够缩小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差异,征收收入税的方式有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而以政府拨款方式或一事一议集资方式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合作社集资方式的影响则具有不确定性;

 

养老保险对低收入农户的帮扶作用显著,有助于缓解我国农户间的收入不平等。分析了国家的相关减贫政策对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发现扶贫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贫困农户提高生产力和市场参与度,进而缓解了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显著缩小了低收入个体之间的收入差距。

在产业差异方面,分析了产业结构差异对农村地区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和工业占比较大的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较低,而集中发展高技术服务行业的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往往偏高。

考察了农业结构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生产结构调节收入差距作用明显,粮食种植比重的增加和非农产业发展都导致了收入差距扩大。

 

有学者则注意到了区域差异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他们通过研究分别发现:地区禀赋对中西部地区农户的收入差异贡献非常大;

农村收入不平等在省份层面上呈聚集性,且其空间差异性受市场化和城镇化的影响很大,人力投资在缓解东部省份农村的收入不平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此外,研究了导致莫桑比克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因素,结果表明,国家不断变化的环境——经济权衡政策迫使小农放弃传统的农业生计,这增加了环境风险并加剧了农村社会不平等现象。

关于土地流转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方向,现有研究还没有得出比较统一的结论。基于部分省份的微观调研数据,分析认为土地流转加剧了农户内部收入的差距。

 

而有些研究则认为土地流转缩小和拉大农户的收入差距的效应同时存在,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单位收益不同,土地流转情况对农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存在差异;

对于转出户来说,农地流出使得家庭的财富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产生差别,进而导致收入差距扩大,而对于转入户,转入土地有利于农户家庭规模化经营和生产效益增值,缩小了收入差距。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研究后则指出土地流转不会直接导致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变动更多是由人力资本和村庄特征等因素造成的。

金融资产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了农户金融资产配置与收入差距之间的门限效应,回归结果证明改善农户金融资产配置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缩小农户间的收入差距。

利用江苏省1202户农户的调研数据分析发现,非正规信贷有利于低收入农户改善生活状况,对缓解农户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减少贫困具有积极影响。

对2010年中国30个省2037个县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分位数回归分析信贷约束、信贷调整与农户收入增长的关系,农户信贷的可得性存在着显著的阶层差异,增加对农户的信贷对促进农户收入公平和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有学者的研究则认为在农村地区金融资源具有“趋富性”,贫困家庭更易受到信贷约束,难以获得信贷推广信息和信贷资金支持,这严重加剧了农村内部收入的不平等状况。

 

研究结果显示农户投资性民间金融不利于农村收入差距缩小,而非农户投资性民间金融和城镇投资性民间金融都有助于缓解农村收入差距,但这种作用在空间和时间维度都存在较大不同。

部分学者还注意到了收入内部结构对总体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不同结构的收入对总体收入差别的变动影响是有差异的。

基于中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的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构成包括家庭经营性收入差距和区域内的收入不平等。

对中国农村居民的长期收入不平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以工资性收入为主体的非农收入导致了农村居民长期收入不平等,并且这种影响在不断增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