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者说:1717-1816年,在金银复本位制难以为继的情况下,英国率先尝试并确立了金本位制。同时伴随发生还有英国的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黄金趁借着英国的政治经济霸权扩张,逐渐掌控了世界货币体系,形成国际金本位体系。
寻金梦
14世纪的欧洲是名副其实的黑暗时期,一系列持续不断的饥荒(自然灾害引发粮食歉收)、瘟疫(黑死病)、社会动荡和战争充斥其间。
饥荒和黑死病都去了大量人的生命,欧洲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但存活下来的人财富却增加了(存活的人占有了死去人的财富)。在不确定、动荡的环境下,“及时行乐”思想占据主导,人们的消费欲望极度膨胀,导致对金银的需求大增,人们渴望着各种各样的黄金饰品。历史学家Barbara Tuchman描述这一时期为“疯狂作乐、无节制的消费、奢侈以及放荡堕落”。
此外,14世纪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大量的军费支出都需要金银,并且战败国往往要以黄金支付赎金来赎回战俘。在当时的欧洲,所有国家的国王或君主都极力储藏黄金,以备战败时赎回被俘者。
与黄金需求大增相对应的状况是黄金供给的不足。欧洲本来黄金矿藏量都不足,经过15世纪以前的几千年开采,欧洲的采金量已经接近上限水平,到1400年时,整个欧洲的年产金量不足4吨。(详细阅读:「格物·黄金」黄金开采:七千年大搬迁)。
进入15世纪后,欧洲的人口、农业、商业和工业都开始复苏,以佛罗伦萨和威尼斯为核心枢纽的跨境和国际贸易重新繁荣,当时佛罗伦萨的 florin金币和威尼斯ducat金币是整个欧洲-地中海的通行硬通货(详细阅读:「格物·黄金」黄金货币帝国:遍布欧亚)。但是,在跨境-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欧洲的金币大量外流,使得欧洲境内的黄金供给不足,据估计,威尼斯商人每年输出大约1吨的ducat金币。
经济史学家John Day在文章《15世纪金银大饥荒》中写道:“1409年,巴黎的钱商们异口同声地抗议,无论出价多高,他们已经无法为铸币厂提供金银了。国内战争期间(1411-1435年),由于贵金属短缺,以及君主下令对金银制品限制(防止金铸币被私藏改铸而消亡),巴黎的金匠公会迅速衰亡…佛兰德斯造币厂在1402-1410年处于关闭状态。伦敦的Tower铸币厂在15世纪末陷入停顿。”由于金银的短缺,一些地方性交易中,重新回到了物物交换的状态,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以“胡椒粉”当货币使用。
在黄金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欧洲人极力渴望从欧洲之外获得黄金。15世纪的地理大探险-大航海-大发现,圆了欧洲人的寻金梦!
驱使欧洲人做出大航海冒险举动的原因有很多个: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航海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扩展、传教士的热忱,但无疑“寻找黄金”才是最强大的诱因、最有力的解释。
葡萄牙人迈出了海外寻金第一步。1415年开始,葡萄牙人沿着西非海岸线缓缓地自北向南而下,他们和西非当地土著人进行货物贸易,以食盐、布料、白酒等物品换取黄金。1487年葡萄牙籍的迪亚斯绕过非洲大陆,抵达非洲东南海岸,从此,欧洲人在新航路的探索中打开了世界的大门。
▼图:15-17世纪新航路的探索。代表性人物有:迪亚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15-17世纪大航海时期,在世界史上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开启了全球贸易及经济的一体化时代,更是开启了人类历史从分隔走向一体化的时代。图片来源于:地图窝onegreen.net。
在一系列的新航路探索活动中,欧洲人每次踏上一个新的海岸,总是打着传播福音(传教)或友好贸易的名义而来,而实际上,他们的真实身份是野蛮的“殖民者”和“黄金掠夺者”。新航路的开辟将西欧的殖民者输往世界各地,人类历史从分隔走向一体化的同时,也伴随着强烈殖民之痛。
▼图:15世纪末-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在全球的殖民地。图片来源于:地图窝onegreen.net。
葡萄牙和西班牙早期殖民活动的直接驱动力就是“抢黄金”。葡萄牙人主要在非洲掠夺黄金,据统计从1493至1600年,葡萄牙人从非洲掠走了276吨黄金。而拥有无敌舰队的西班牙则更加猖獗。
曾经被誉为美洲三大文明之一的印加帝国(11世纪至16世纪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区域的一个帝国,因盛产黄金,曾被欧洲人认为是“黄金之国”),正是被西班牙殖民者以卑劣的手段征服,西班牙殖民军从印加帝国搜刮了大量黄金运回西班牙,此后还奴役当地的印第安土著人开采黄金,大量的印度安人被屠杀或虐待致死。1521—1544年,西班牙平均每年从美洲掠夺黄金2.9吨,白银30.7吨。到1545—1560年,每年掠夺黄金增至5.5吨,白银为246吨。16世纪末,西班牙在美洲开采的金银占世界金银总产量的83%。在西班牙殖民拉丁美洲的三百年里(从1492年哥伦布登陆美洲开始到19世纪初美洲陆续爆发了独立运动),总计约掠夺了2500吨黄金和10万吨白银。
美洲和非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和葡萄牙后,这些金银大量被王室挥霍,购买各种各样的奢侈品,加上战乱连连,大量的金银最终并未留在西班牙或葡萄牙,而是以商贸的途径流入到欧洲其他国家(如英国、法国)和亚洲(购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购买印度的香料)。
新航路开辟初期,当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满载金银财富的商船穿梭于大西洋上时,不列颠岛上的英国人也渴望着加入这场掠夺大狂欢之中。1588年,英国人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此后便开展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历时一百多年的殖民扩张运动。随之,荷兰、法国也加了殖民大军,与葡、西、英一道瓜分被殖民世界。
金银复本位之弊
新航路开辟对世界产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对欧洲,它直接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并重塑了整个欧洲文明,包括欧洲的货币制度。
从 13世纪开始,欧洲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制度都实行的金银复本位制。金币和银币同时流通,银币为主,金币为辅,金币由于价值大,一般用于大额交易或跨境贸易,而银币则是日常交易的主要货币。金银币均可自由铸造。
欧洲金银复本位制在运行时,有其天生的缺陷,体现为三个方面:
其一是,磨损、偷锉、掺假。只要是金属货币(无论金币、银币或铜币),就会存在在流通中磨损、缺损的问题,还可能被民间偷锉、掺假盗铸,这样会导致金属货币实际价值受损(低于其面值),变为“劣币”,统治者对此问题可能放任不管,甚至为了缓解财政压力而故意发行降纯或减重的铸币(实际上也是“劣币”)。一旦劣币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治理,就会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格雷欣法则”,16世纪中期时,由英国银行家托马斯·格雷欣提出),造成货币流通混乱。
其二是,金银兑换市场比率的不稳定。金银复本位制下,统治者会规定金银的法定兑换比率(金币和银币之间的等值兑换关系),以确保两种铸币都能顺利流通。但金银币在市场中流通中,二者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实际价值发生变化,只要其中任意一个实际价值变动,金银的市场兑换比率就会随之发生变化。一旦市场兑换比率的变化偏离法定兑换比率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套利空间,引发货币混乱(货币套利投机行为、整体货币短缺、劣币驱逐良币)。
举例:统治者规定一枚10克纯金铸造的金币价值等于十枚10克纯银铸造的银币,那么金银的法定兑换比就是1:10。但现在该国有大量的白银流入,白银在市场上相对于黄金贬值了,金银的市场兑换比为1:15,10克黄金可在市场上换150克白银。这时人们把手中的一枚金币熔化然后卖掉,获得150可白银,然后再把150克白银送到铸币厂,铸成15枚银币,再将其换成1.5枚黄金,然后再将其熔化在市场卖掉,获得225克银币…如此反复套利,最后的结果是,人们源源不断往铸币厂送来白银铸银币,而金币却大量流失、被熔化套利、或被私藏,流通中金币逐渐消失,而实际价值降低的银币充斥,而且整体的货币总量也减少了。
再举例:统治者规定一枚10克纯金铸造的金币价值等于十枚10克纯银铸造的银币,那么金银的法定兑换比就是1:10。现在市场中由于人为偷锉或掺假的原因,而存在大量的劣质银币(破损或成色不足,银含量只有5克),那也就意味着这些劣质银币的实际价值降低了。这时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劣币驱逐良币”,劣质银币充斥,而足值的银币或金币退藏;二是投机活动和套利空间,这些劣质银币和金币的市场兑换比率为20:1(二十枚劣质银币实际可换一枚金币),人们会转向投机金币,炒高金币价格,人们将白银送到铸币厂以10:1比率换得金币后,到市场倒卖赚取差价(市场金银兑换比可能已超过1:20)。
其三是,欧洲各国金银兑换比率的差异。在不同的欧洲国家,存在着不同的金银兑换比率,而且在一段时期内,金银可在各国自由流动,这样就为跨境套利提供了空间。但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大量金银涌入欧洲,黄金和白银的供给量变化并不同步,且金银在不同的国家自由流转,导致欧洲各国的金银兑换比率出现大波动,冲击着金银复本位。
以上提到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在当时同样实行金银复本位制的英国体现得尤为明显。英国从12世纪末至18世纪初这500多年的时期内,一直都是金银复本位制。
13-16世纪时,在金银复本位制下的英国,长期间歇性处于货币流通混乱的状态,为此,英国多次进行货币重铸,直到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时期,货币流通才稳定下来。
不过,英国当局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金银复本位制的先天弊端,多次的重铸也没能让货币流通长期稳定下来。
17世纪初期,英国金银复本位制还运行良好。但随着剧烈的时代背景变化(17世纪英国加快对外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加剧;全球经贸联系加强,贸易重心从地中海向大西洋转移;1688年光荣革命改变了英国政体,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快速发展;英国与欧洲国家的战争不断,财政困难),到17世纪末时,英国的金银复本位制弊病重现,货币体系再度危机浮现。
急迫的大变革
17世纪末,英国的货币流通状况逐渐恶化,一场新的铸币大变革已箭在弦上。
17世纪时,由于铸币都是手工铸造的,制作并不精整,所以在英国普遍存在银币磨损、偷锉、掺假等现象,银币变得劣质,劣币充斥于市,良币被收藏,货币投机套利活动猖獗。
为解决这一问题,1661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所有铸币应当尽可能地以机器铸造,其边缘应饰以纹理和文字”,目的为防止偷锉行为;紧接着1663年,查理二世宣布完全以机器铸造出一种新金币—— “基尼” (guinea)金币。“guinea”的名称是以西非的几内亚(guinea)命名,该地是金银主要产地。
▼图: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时期的“基尼”金币(guinea),铸造于1686年,重8.4克,直径25mm。“基尼”金币始铸于1663年,最初设定的面值为1英镑,价值20先令银币。图片来源于网络。
“基尼”金币和以往旧铸币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前的旧币破烂不堪,铸币边缘被反复偷锉,而新铸造出来的“基尼”金币设计精美,扎纹细致。在“基尼”金币发行后,新银币也仿照“基尼”金币发行了。
不过,由于当时英国制定的法定金银兑换比率,要高于欧洲其他国家,导致新发行的、机器铸造的足值银币并没有流通推广,而是民间私藏、或被商人们熔化为白银出口后到欧洲大陆大量换取外国金币(英国的白银市场价格较欧洲大陆要低,白银被送到欧洲大陆后可换取比本国基尼金币更多数量的外国金币),然后商人再将外国金币运回英国铸币厂重铸为“基尼” 金币,从中套取巨利。这样的结果就是,欧洲大陆的黄金持续流入英国铸币厂,然后被铸成基尼金币,这些基尼金币一部分在市场中流通,还有一些被私藏起来,而英国的白银持续外流至欧洲大陆,英国社会中的银币流通日渐稀少。英国社会中整体的货币数量也减少了。
17世纪后半叶,英国的新银币发行量较17世纪上半叶减少了一半,反过来金币发行量却增加了一倍。此外,到17世纪末期时,劣质银币依然充斥,严重影响了财政收入和社会商品交易。劣质银币被人们抛弃,人们转向炒作“基尼”金币。官方定价为1基尼金币价值20先令银币(足值银币),但由于银币变得劣质,价值下降,对基尼金币贬值,“基尼”金币在1694-1695年时一度被炒作到30先令。
货币的短缺、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英国国内资本主义发展和对外贸易,而且当时英国因对法战争背负沉重的财政负担,需要发行新货币补充军费,货币问题成为17世纪末英国政府面临最棘手的问题。
经过英国上层人士(时任财政部秘书威廉·朗兹和著名哲学家洛克)一番争论和酝酿,一场迫在眉睫的铸币大变革最终在1696年1月呼之而出!
1696年1月13日,英国议会通过《整治王国货币混乱状况法案》,法案要求:持有缺损货币的人们应将手中的货币熔铸为银块,将其交给国家铸币厂,按照契约凭证,铸币厂的官员和雇工将其提炼,打造成高纯度的贵金属,再使用机器铸造成良好的足值货币。为鼓励人们将缺损货币拿出来,法案还规定,在1696年5月6日之前,税收人员在收税时都可以接受缺损货币,不得拒收,并按其面值来计算。对于过去仍保持完整良好的铸币,也吸引送往铸币厂打孔标记,以便识别。
1696年-1699年,在上述法案的指导下,英国的铸币大重铸工作在艰难曲折中推进着。铸币大改革推行之初,就引发社会恐慌,没人愿意接受磨损、被偷锉的铸币,商业活动陷入停滞,而且大多数人在截止日期前不再纳税。在艰难的磨合中,重铸工作缓慢推进。
不过,最终这次铸币大变革还是以失败告终。金银兑换比率失衡的问题依然未能有效解决,英国和欧洲大陆的金银套利行为依然存在,新铸造的银币上市后很快被私藏、熔化或出口到国外,流通中的银币越来越少,银币短缺危机日益严重,而相反黄金则继续涌入英国,被送到铸币厂铸成“基尼”金币,这些基尼金币又被兑换成银币,然后又将银币熔为银块出口。
结果失败,但意义非凡,这次铸币大变革被栽入了货币史册,因为它孕育了英国金本位制,这在英国货币史、乃至世界货币史上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牛顿:金本位奠基人
主持英国“1696-1699三年大重铸”工作,正式当时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埃塞克·牛顿。1696年3月,牛顿受当时英国财政大臣查尔斯·蒙塔古(牛顿的好友兼学生)之邀,担任英国皇家铸币厂的总监。同年5月2日,牛顿正式到伦敦塔(Tower of London,英国皇家铸币厂原址)上任办公。
牛顿在三年大重铸工作中尽职尽责,为了整顿混乱的货币局面,牛顿先从打击铸币造假和偷锉开始,以严刑峻法震慑货币造假者和偷锉者,劣币假币的充斥局面得到改善。牛顿在铸币的重量和纯度上实行了最严格的标准,严格监督铸造工人按标准铸币。不过,这一切并未解决英国的货币短缺和混乱局面。
1699年12月,皇家铸币厂厂长去世,牛顿升任厂长(1699-1727任厂长)。升任厂长之后,牛顿开始参与货币政策的制定,而不仅仅只是一个“监工”。大重铸工作的失败以及混乱的货币状况,让牛顿开始反思英国货币问题的根源。
很快,牛顿就意识到英国金银兑换比率的问题,1702年,牛顿在一份报告中就提到英国“基尼”金币被高估,并建议下调基尼金币的价格。不过,当时英国正全卷入战争,英国白银出口与黄金进口减少,牛顿的建议没有得到英国议会的回应。
此后,在牛顿主动要求铸币厂进口黄金,希望通过增加国内黄金供给量,从而让被高估的基尼金币价格回落,可这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1713年战争结束后,英国恢复白银出口势头,1717年,白银出口量达到创纪录的300万盎司。此时,英国的货币流通中的银币日渐枯竭,而且铸币厂已经没有白银可铸造新银币。
形势越发危急之下,1717年9月,牛顿向英国议会提供了一份著名的报告——《向上议院财税委员会阁下的陈述》(Representation to the Right Honourable the Lords Commissioners of His Majesty’s Revenue)。牛顿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欧亚主要国家铸币的金银含量,通过精确的计算得出结论:英国出口的白银比国内银币价格高出了2到3便士。英国银价偏低,金银兑换比率偏高,是熔化银币和白银出口的诱因。在报告的结尾,牛顿再次建议,将“基尼”金币价值固定为21先令才是合适的,以让英国的金银兑换比率拉低到与国外相同的水平。
面对无法逆转的事实,在认真考虑牛顿的报告后,英国议会认可的牛顿的提议。1717年12月22日,英国财政部发布公告,以牛顿的建议为基础,将“基尼”金币的名义价值确定为21先令。(8世纪末时,英国的货币单位确定为:1英镑=20先令=240便士。直到1971年重新定位:1英镑=100新便士)
依当时基尼金币重量和含金量计算,每金衡盎司(纯度为90%)价值定为3英镑17先令10 便士——这个英国货币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它首次将黄金价值和英国货币单位挂钩,此后一直沿用200多年,直到1931年英国宣布脱离金本位。
牛顿原本并无意以金币取代银币,他只是为了让金银比率回到稳定水平,从而稳定混乱的货币局面,可没曾想到,金本位因牛顿对金银比价不经意的错误计算而诞生,牛顿意外地成为了奠定英国金本位的关键人物。
“1基尼金币=21先令”的等价式得到英国民众的认可和信赖。由于基尼金币的重量和纯度稳定,1717年后,社会上流通支付的主要都是基尼金币,银币已比较少见,同时已有的银币仍在外流,到1747年时,流通中的银币几乎完全枯竭。
同时,黄金逐渐取代了白银,成为了英国货币的价值标准,即“每货币单位的价值等同一定重量的黄金”。牛顿的报告让英国实质性地进入金币位制时代,这一年成为英国货币史上重要的分水岭。
不过,虽然流通中银币已少见,且大都被磨损了,但英国仍认可银币的法偿地位,直到1774年英国议会制定的《限制缺损银币进口法案》使银币失去其法偿地位。而正是同年,英国还对金币进行一次大重铸,遏制了金币外流和缺损的问题,这进一步提升金币的信誉,让英国离正式确立金本位制仅一步之遥。
里程碑
虽然1717年时英国已实质性地进入金本位,但在经历了长达百年的试错之路后,英国最终于1816年才正式从法律上确立金本位制。
1816年,英国议会通过《金本位制法案》(全称为《银币重铸和管理王国内金币和银币法案》),法案规定:停止铸造已流通150年的基尼金币,铸造新金币“沙弗林”(Sovereign),并作为英国的货币单位标准,沙弗林金币用纯度为91.67%(11/12)的标准金铸造,重量为123.27447格令(格令是重量单位,1金衡盎司=480格令), 1枚沙弗林价值1英镑(1英镑=20先令=240便士)。
按此换算,每金衡盎司(纯度为91.67%)价值定为3英镑17先令10.5便士,这和牛顿在1717年确立的黄金价值标准是一样的。至此,黄金和英国货币单位正式挂钩。
另外, 1816年《金本位制法案》还规定,将以往的旧银币和磨损银币完全收回,重新铸行新银币。新银币也是合法通货,发行后,小面值的银币在金本位制下为运行货币体系的良好运行增加了活力。原来的基尼金币虽然停铸,但是并没有回收,仍可合法流通。除了发行面值1英镑的“沙弗林”, 英国还发行了面值0.5英镑的“半沙弗林”金币。“沙弗林”和“半沙弗林”金币是英国19世纪的主要货币。
▼图: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时期的 “沙弗林”金币,铸于1820年,机器铸造标准金币,重7.89克,直径22mm,纯度为91.67%,价值1英镑。图片来源于网络。
1816年《金本位制法案》在英国货币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金本位在英国正式确立。
自1717年来,牛顿的一份重要报告,让英国实质进入金本位制,但是在过去一百年里,金币在英国本位币的地位并不稳定。1717年后,白银仍可以被自由送往铸币厂铸成银币,而且自1797年以来英国的纸币停止了和黄金的自由兑换(1694年股份制私营制的英格兰银行成立,并以雄厚的黄金储备做支撑,创新发行了银行券——纸币英镑,人们可以用纸币英镑兑换金币)。而1816年改革从这两方面扭转了英国的货币体系,一是黄金从法律上定为本位币,白银和纸币为从属地位,二是为恢复黄金可与纸币自由兑换提供法律依据。
1819年,英国议会通过《恢复兑换条例》,规定从1820年开始恢复纸币自由兑换金块、金条,同时废除了限制金币和银币出口的法令,允许金币、银币自由进出口。
1816-1821年,是英国金本位实施的过渡期,到1821年,英国的金本位制完全成型(满足三大特征:黄金自由铸造、黄金和纸币自由兑换、黄金自由进出口),此后稳定运行近一百年。
金本位在英国的扎根,黄金货币帝国也开始蓄势扩张,在英国全球政治经济霸权扩张的庇护下,金本位走向了世界,掌控了全球。
掌控全球
在新航路开辟引发的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两个巨大引擎的驱动下,英国从16世纪末开始便快速崛起,并在19世纪后半叶达到全盛,其属地或殖民地遍布全球陆地各个时区,在军事政治经济上全面主导着国际格局,形成强大的“日不落大英帝国”——也是人类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图:大英帝国版图演变(1492-2007年)。图片来源:vividmaps。
1865年时,有一段著名的文字这样描述了大英帝国:“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
经济史学家将1815年(英国军队在滑铁卢击败法国皇帝拿破仑)至1914年(一战爆发)称之为“大英帝国霸权”(Pax Britannica Hegemony)时期。这段时期内,英国兼具着“殖民帝国、最大贸易国、最强工业国(世界工厂)、国际融资主要来源国、全球金融中心”的五重身份,这使得世界经济围绕着英国为核心而运转。
▼图:帝国主义的早期资本输出(至1914年一战前)。图片来源于:地图窝onegreen.net。
英国的强大,吸引着世界货币体系向英国货币靠拢,而金本位则以英国为中心,向全球扩散其魅力,吸引着其他国家学习和仿效。
此外,19世纪下半叶的金矿资源大发现(详细阅读:「格物·黄金」黄金开采:七千年大搬迁),也为黄金铸币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供给,为金本位制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创造了可能性。
▼图:世界黄金开采量(1493-1900年)。制图丨格物·资本。
19世纪时,葡萄牙、德国、法国、荷兰、意大利、比利时、瑞士、北欧各国、美国、俄国、日本、阿根廷纷纷实行金本位。到19世纪80年代,金本位制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到1900年时,除中国和部分中美洲国家外,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加入了金本位制。
▼图:金本位在全球的确立(1816-1900年)。制图丨格物·资本。
据美国的韦氏大词典,“Gold Standard”一词首次使用是在1831年,“金本位”从此成为众多学者、经济学家、史学家研究的对象。
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并不顺利,在当时的白银为主的世界铸币体系中,金本位制广受争议,但在英国的霸主压制之下,各国只能适应并接受金本位,就如现在各国不得不接受美元为主要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和主要储备货币。
在1914年一战爆发前下,金本位制也确实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金本位制带来前所未有的物价稳定。从1750年至1914年,在长达165年的岁月中,英国的物价总体只上涨了48%,这是因为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或熔化,从而使金币数量能够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需要,而且,金币可自由兑换,从而保证了黄金与其他金属铸币和银行券之间比价的稳定。
在国际上,黄金可自由输出入,各国货币汇率形成一种自发调节机制,让汇率变得简单而稳定。全球经济贸易也因此经历了一百年的繁荣。
人类以黄金作货币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但真正把黄金推上“货币之王”的宝座是1717年牛顿报告和1816年英国《金本位制法案》两大推手。英国金本位确立后,在英国霸权的庇护下,金本位走向世界,形成真正具有国际性规模的货币制度——国际金本位制,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统一成型的国际货币体系。
1880-1914年,是国际金本位的巅峰35年,也是黄金货币帝国的巅峰35年,黄金成功掌控了世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