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影响(利率市场化后银体系如何应对?)

利率机制

国际流动资本会因为逐利性进入回报率更高的市场,短期国际流动资本在大量进入一国市场时,除了会对汇率产生影响,也会导致另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产生波动——利率。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一国市场利率高于其他国家时,会吸引短期国际流动资本进入该国,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导致资金需求程度相对降低,使利率逐渐降低;

反之,当一国市场利率低于其他国家时,国际投机资本会迅速撤离,减少该国货币供给,使利率逐渐回升。

此外,中央银行会采取相关货币政策和调节性金融工具来调整基础货币量,间接调控利率,减少短期国际流动资本对中国利率体系的冲击。

商业银行的存贷业务都与利率息息相关,利率的波动会增加商业银行期限错配风险、期权性风险和信贷风险。

 

由于中国在 二〇一五年前都实行利率管制,中国银行体系受利率机制影响较小,因此忽视了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后银体系亟需做好利率风险的应对措施。

(1)期限错配风险

一般情况下,单笔存款额度较小期限较短,或是灵活性高的活期存款,而单笔贷款往往额度较大并且期限较长,处于“借短贷长”的状态,因此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通常会有到期日的差异。

利率波动时,资产和负债会由于久期的差异导致实际价值改变不同,可能会给银行的净资产价值带来损失,进而影响银行体系的资金流动性,这就是期限错配风险。

 

(2)信贷风险

利率波动影响商业银行存款贷款数额,除增加银行的期限错配风险外,还会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这里的信贷风险主要是信贷企业可能违约的风险。

当利率上升时,居民消费和投资热情下降,更倾向于储蓄资金获取收益,因此生产者企业和金融企业当期的营业额会下降,现金流减少,财务压力增加,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偿付能力,从而增大违约概率,从而增加银行体系的信贷风险。

(3)期权风险

商业银行的期权风险除了在期权市场进行实际的期权交易业务外,更多的是暗含在基本业务中,给予客户的隐含期权。

 

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等业务中都存在一些与利率相关的条款,为客户提供选择权,例如个人按揭贷款,如果利率上升或者看好利率走高,以浮动利率计息的客户就可能选择提前还款,银行实际损失了利率上升带来的收益;

利率走低时,浮动利率计息的按揭贷款客户为银行带来的收益相对减少,而以固定利率计息的客户就可能选择提前还款。

由于中国在二〇一五年前长期实行利率管制,因此中国银行体系长期忽视了隐含的期权性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性会显著增强,银行体系需要加强隐含期权的经营项目的管理和风险防范,降低利率波动对银行收益的影响。

 

继发性冲击机制

继发性冲击是指在短期国际流动资本的冲击下单一个体商业银行出现危机情况,进而通过资金量将危机传递到其他商业银行甚至整个银行体系的传导机制。继发性冲击的途径可分为同业传递和市场压力两个方面。

1.同业传递

在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下,整个银行体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个银行之间都存在债权债务关系或是复杂的业务往来。同业传递的直接路径是通过同业拆借市场的债务网络传递危机。

同业拆借市场是除央行外,各商业银行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市场,由于各个银行都存在借贷资产久期不匹配的情况,因此在同业拆借市场上相互进行短期资金借贷十分常见。

 

一旦某一银行机构因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发生危机,其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就会蔓延到在同业拆借市场与其有债权债务关系的其他银行上,进而通过整个债权债务网络影响到整个银行体系。

另一方面,某一银行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时,可能会在同业拆借市场上临时筹措资金,甚至不惜以较高的利率,一旦该银行最后无力偿还,就会导致债权人损失大量流动资本,继而影响债权银行的流动性,引发新一轮的债务链冲击,引发银行危机。

除同业拆借市场外,银行体系清算系统也存在银行间的债权债务链。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可以安全便捷地办理跨行异地的各种支付结算以及其他货币交易和资金结算,现代化支付系统为客户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有利于商业银行之间的协作。

 

但在单个银行受到冲击发生危机无法保证清偿能力时,就会迅速影响其他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冲击整个银行体系。

2.市场压力

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存款,而当银行受到冲击发生问题时,银行的负面消息会大幅削弱社会公众的信任程度,怀疑储蓄资金的安全性,民众的恐慌心理会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不断扩散,加之从众效应的影响,容易引发银行挤兑。

挤兑会恶化银行财务情况,增大资金压力,使银行更加难以应对短期国际流动资本冲击带来的问题。

一旦单个银行因资金无法周转面临倒闭时,除了在债务链上影响其他银行,民众的恐慌心理也会蔓延到整个银行业,甚至引发大范围的挤兑,加速银行体系危机的形成。

 

另一方面,单个银行的危机影响到银行体系后,会持续作用到市场,造成利率上升,贷款成本增加,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会出现资金周转紧张,产量下滑,利润锐减等问题,最终影响到商业银行贷款的回收。

部分偏好风险的企业会在资金压力下选择继续贷款缓解资金压力;一些经营稳定,资金流动性较高的企业会选择暂时放弃贷款,从其他渠道融资。银行危机产生的市场压力最终又会反过来作用到银行体系,进一步恶化危机情况。

避免继发性冲击影响整个银行体系的办法是从源头解决问题,防止单个银行危机的出现。

中国并没有出现过严格意义上的银行危机,在海南发展银行濒临破产时,官方果断出手,由工商银行接手海南发展银行全部资产负债,防止银行危机的出现。

 

在中国现行经济体制和银行体系格局下,基本不会出现银行危机的局面,因此后文不再对继发性冲击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对直接冲击机制和间接冲击机制进行实证检验。

短期国际资本净流入时银行体系会增加风险承担,系统性风险水平上升

1.整体效应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短期国际资净流量与BSSI指数呈正相关,即短期国际资本净流入时银行体系会增加风险承担,系统性风险水平上升。

同时,上证综合指数报酬率、M2增长率、汇率变化率和CPI指数均与BSSI指数呈正相关,而利率水平与BSSI指数呈负相关。

说明证券市场收益率为正、货币供给量增加以及价格水平上升时,银行体系均会增加风险承担;人民币升值也会增加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水平。而利率上升时银行体系BSSI指数下将,说明利率上升可能导致银行体系信贷业务减少,系统性风险水平下降。

 

2.中介效应分析

在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中,三个中介效应模型中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冲击的直接效应都是显著的,说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直接影响银行资产负债情况的直接冲击机制确实存在。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间接冲击机制中的货币供给和汇率的中介效应检验显著,而利率的中介效应检验不显著;证明短期国际资流动对中国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利率机制检验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二〇一五前中国存在利率管制,样本期内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受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不显著。

 

检验结果说明短期国际资本流入时一方面通过银行业务直接作用于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引起BSSI指数上升;

另一方面会增加国内货币供给量,增加银行体系信贷业务,间接导致BSSI指数上升;同时会引起人民币汇率贬值间接降低BSSI指数。但从总体来看,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会推升银行体系系统性风险水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