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思想提出的“一个过程的输出,成为另一个过程的输入”成为工业设计战略在企业产品与工艺过程设计中己广泛应用,它不仅引导企业内部生产工艺的闭合设计,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种网络开发概念,通过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来促进闭合物质循环过程。
(一)生态工业园规划的理论基础
1.产业生态理论
将企业网络开发根植于地理环境中,并与地方社区建设紧密结合,提出了EIP概念与开发模式,EIP是产业生态思想拓展的新领域——社区实践领域。
在这一领域中,产业生态开发的关键问题不是技术解决,而是社会行动,涉及公平原则(社会公正),经济效率、环境成就,共生合作,以及制度管理创新等,也包括促进生态和环境友好技术的应用。在社区实践领域,产业生态思想所提倡的系统解决方法得到了充分反映,这是EIP规划的理论基石。
2. 产业集群理论
传统经济地理学(经济学)的集聚理论指出了集聚带来的距离节约和规模经济,以波特为代表的产业集群理论则提出了产业的地理集中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产业地理集中有助于交易费用的降低,信息的创造和流动,地方机构的发展以满足集群的特殊需求,以及感知同行的竞争压力。
距离节约和规模经济是竞争优势的一部分,但要素禀赋的差异有可能抵消距离成本,全球化已开放了庞大的外国市场,从而降低了本地市场规模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与地理集中相关的其他竞争优势就显得更为重要,它们可以概括为:
(1) 设施互补与共享基础设施;
(2) 信息流动与创造,提供创新环境;
(3) 扩大商业机会,孵化新企业;
(4) 有利于商业组织发育,规范企业的竞争与合作;
(5) 政策实施的便利条件,如投资、科技、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
简言之,产业集群理论从竞争优势出发,确立了EIP规划的市场导向战略,成为EIP规划的重要指导理论。
3. 新城市主义规划理论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城市设计流派,它的基本思想是“把邻里作为居住区的基本单元,在区域的层面上,通过公共交通站点来组织社区,减少人们对轿车的依赖,控制城市蔓延。邻里、分区和交通走廊;街区、街道和建筑物。在新城市主义指导下开发的紧凑型城市社区开发特点是:
(1) 土地混合使用,促进人口和经济的集中,减少人们对岀行的需求,有效减少交通排放;
(2) 提倡使用公共交通,减少轿车使用,鼓励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缓解城市交通问题;
(3) 通过有效的土地规划,统一集中供电和供热系统,最大可能地发挥能源效率;
(4)高密度的簇状社区,有助于生活设施系统充满活力,可以增强社区的可持续性。
紧凑型社区开发可以增加彼此的交流机会,培育归属感与认同感,有利于形成社区的文化氛围,从而排除EIP的共生障碍,是EIP空间规划的主要依据。
(二)生态工业园的规划性质
1. EIP规划是地点的专门规划
E1P规划的显著特征是充分考虑产业系统与地方生态系统的兼容性,因此,每一个EIP都视其地方生态系统的特点而有所差异。
EIP模式没有统一标准,它因规划区域的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特征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EIP类型,现阶段EIP规划的重要功能是发挥示范作用,EIP选址成为规划的首要任务。对于候选的EIP根植区域,EIP规划目标应充分考虑地方承载力水平,它是追求社会经济效率的环境基准目标。
显然,不同地理条件的社区的环境基准目标是不同的。同样,社区本身的自然条件、资源与产业、设施与景观,文化与价值,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异在EIP规划中都应充分考虑。因此,EIP规划强调地点专门规划性质。
2. EIP规划是动态战略规划
规划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对于规划过程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规划是决策过程,第二种观点认为规划过程联系实施过程。
作为一种决策过程的规划,是通过一系列的选择来决定适当的未来的行动过程,如果选择过程建立在大量的实证分析和已有模式基础上,决策过程能够为规划目标提供充分的依据,在规划期内,保持规划内容的相对稳定性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必要条件。但对EIP规划而言,EIP开发处于探索阶段,EIP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EIP规划没有标准模式可以套用。
EIP规划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需要突破传统,提出创新的解决办法。EIP规划具有战略规划性质,是一种前瞻性的规划,EIP的规划依据是在探索中形成的。EIP的规划过程与实施过程是紧密联系的,EIP规划需要有一个迅速的反馈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障碍因素,以便及时纠正EIP的规划失误。
因此EIP规划是一个动态规划过程。EIP规划需要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形势(包括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全球变化及其新问题等)和内部反应(包括地方生态系统影响、社会适应性和经济可行性等),开发具有“学习能力”的动态规划模型。
3.EIP规划是多目标的综合规划
EIP开发的一个首要前提就是“在经济获利的同时改善环境质量”,这就提出了EIP规剣的两个基本目标: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同时EIP开发项目紧密联系社区建设,EIP开发过程中不仅强调减少对社区的环境影响,同时强调与社区共建,共同促进商业和社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因而社会目标构成了EIP规划的第三个目标。
EIP规划中的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EIP的成就目标是三者协调的结果,而技术构成了关键的制约因素。
因此,规划EIP的成就目标将涉及四个因素:经济获利、环境成就、社会效果和技术可行性。在这四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EIP的综合成就目标,其中,经济获利目标是由开发商,投资人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提出的,环境成就目标一般由规划人员依据环境管理部门规定的环境责任来确定。
由于EIP内部追求的高标准环境成就,也可以提出更高的标准,这有利于确立EIP的环境友好形象。社会影响目标反映社区共同愿望,是由社区成员与EIP成员共同协商的结果,而技术可行性是由工程和技术人员确立的。由此可见,EIP成就目标规划涉及多个主体,代表不同利益集团,是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EIP规划是典型的综合规划。
(三)生态工业园与其他综合规划的比较
1.EIP与地域生产综合体规划
EIP本质上是一种区域规划,它在许多方面类似于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规划。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规划强调专门化与关联思想,它的理论基础是科洛索夫斯基的“动力生产循环”思想。科洛索夫斯基认为:“动力生产体系应当理解为原苏联的各个经济区,依据它们的动力和原料的结合顺序而展开的各种生产过程的总和(一直到当地能获得生产的各种制成品为止)”。
可以看出,动力生产循环强调生产过程的“动脉循环”,主张围绕主要生产过程建立关联,根据这一思想规划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组成成分包括:(1)经营类企业,代表专门化方向;(2)关联类企业;(3)依附类企业,以专门化企业的副产品为原料;(4)基础设施。
这种成分结构也是EIP的基本组成成分,但“地域生产综合体”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企业关联是由计划安排的,强调主导与依附的关系,特别是它的“动脉循环”特征,更多的表现为生产过程的资源消耗,而没有强调废弃回收与再循环利用的"静脉过程”,它适宜于自然资源富集区的开发,这些方面与EIP规划所强调的共生关联,所有参与者以获利为前提,市场导向型和节约资源的再循环开发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2. EIP与开发区规划
EIP与开发区本质上都是经济特区开发类型。8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兴起的开发区有很多类型,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以及各类的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划出一块特定的区域,实施与国内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优惠政策,吸引资金、促进贸易、增加就业、引进先进技术。
尽管国家设立不同类型的开发区的目的是实现不同的功能,但目前基本演化成一种趋同发展态势,形成具有综合职能的开发区。几乎所有的开发区都确立了“三为主”的开发方针,即“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发展工业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
经济技术开发区将高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不断加强对外招商力度,保税区也在重点发展加工工业也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也基本按照上述模式发展。
各类开发区在规划中就确立了外向型方针,以经济获利为根本目标,一般环境标准都不高,更很少关注地理条件与地方生态系统影响,千篇一律地提出“七通一平”的基础设施目标;把招商引资作为快速致富的手段,招商对象以外资和大企业为主,很少考虑与开发区内部的产业关联以及与地方经济的关联,因而开发区普遍存在着产业结构雷同和外生性特点;
很多开发区立足于新区开发,利用廉价土地招商,大量占用耕地,脱离原有城市社区,从管理体制到基础设施运营都处于孤立状态,起步成本高昂,很多开发区发展困难重重,只有少数开发区迅速壮大成为城市新区的延伸部分,并融合了一部分城市社区的功能。
而EIP规划提出多目标,高标准环境成就,与地方生态系统一体化开发,与社区共建,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开发区规划理论,引导现行开发区的发展方向。
3. EIP与生态经济区规划
生态经济区规划是区域规划实践探索的新领域,指导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核心思想被称为生态经济理论,其出发点是生态系统平衡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通过保护和恢复地方生态系统,可以促进地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生态经济区规划从地方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岀发,建立经济开发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联,巧妙设计生态平衡,以求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获利。这与EIP提出的与地方生态系统一体化开发以及产业活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过程的思想是一致的。近年来,我国一些省份如吉林省、海南省、陕西省、黑龙江省正在尝试着生态经济区规划与生态经济开发。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生态经济区规划中突出了经济与环境两大目标,尽管各规划也提岀了社会目标,但基本是从属的。在操作上,更强调生态设计和环境环保,基本上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在动员社会力量与市民参与方面缺少明确的目标与措施。因此,生态经济区规划基本上是一种原则规划,与真正的操作层面的规划还有很大的差距。
此外,生态经济区规划一般涵盖范围较广,如上面四省的生态省规划(也有地市县域的生态经济规划),不容易确立具体的开发模式,这是目前生态经济开发区操作性差的另一原因。
EIP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生态经济区规划类型,它的特点是小范围,以社区为单元便于操作,而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依靠网络化支持,其开发模式非常具体,地域针对性强,并提倡与社区共建,这种规划方式增强了EIP的操作性。EIP为更广泛的生态经济区规划提供了一种可以选择的开发模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