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能教会我们谦卑的学问,都是好学问。那我要说,宏观经济学就是这样的学问,宏观思维就是一个能让我们采用谦卑视角看问题的思维。”
本篇文章主要是我学习《何帆-宏观经济学30讲》的一点收获与分享。读书期间在学习宏观经济学课程时,就有过困惑:学习宏观经济学对我个人到底有什么用?
而《何帆-宏观经济学30讲》这门课程解答了我的上述疑惑,也说服了我。课程结尾何帆老师讲:所有能教会我们谦卑的学问,都是好学问。那我要说,宏观经济学就是这样的学问,宏观思维就是一个能让我们采用谦卑视角看问题的思维。
只此一句,便让我下决心重新学习这门课程。
课程中有两个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案例,使我明白面对同一个宏观经济问题,各方参与主体的目标是不同的,各方参与者所作决策有时会互相矛盾。
课程中写道:如果这个社会是一条船,虽然我们都是普通的乘客或水手,但你要了解的,是船长的想法。船长是怎样在苍茫大海上,找到经度和纬度,确定航线的呢?
案例1:洗衣机发明与生育率下降
课程第4讲关于《人口:放开计划生育就能拉动经济吗?》,其核心观点:人口是一个外生变量,只能作为作为一个背景,不能作为一个工具。当然最有意思的是关于洗衣机发明对生育率下降的解释。
1911年美国人发明了洗衣机。洗衣机发明之前,洗衣服这项工作很明显归属家里妇女。但是有了洗衣机之后,女性就解放了双手,有条件和时间出去工作了。女性参加工作后,经济独立性提高,家里谈判筹码提高,生育的决策权就开始向女性手里转移。很明显,女性跟男性比,她的生育意愿肯定是更弱的,毕竟生孩子是疼在女性身上,又不是疼在男性身上。所以,生育率就迅速下降。
在现代经济系统里面,生育率已经不是一个政策可以干预的东西了,它是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的结果。从国际经验来看,整体经济水平越高,生育率就越是趋于下降。宏观政策要在这个复杂系统里面找到一个空隙,去干预生育率,那是越来越难。
案例2:减税好还是补贴好?
令我印象深刻的另一个例子,是关于减税和补贴的论述。我们中国财政政策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爱用补贴,不大爱用减税。何帆老师他们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做过一个测算,过去十年里,上市公司拿到的补贴总额增加了6倍,现在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在拿政府补贴。这么推算的话,光2017年国家给企业的补贴,就能达到4000亿。
但是减税政策呢,虽然政府说了很久,也做了不少努力,但减税主要集中在小微企业,而且效果好像也不如预期的那么好。政府之所以更倾向于补贴,是因为政府和企业做决策的视角,是完全不同的。
减税的效果是不确定的。政府决定降低税率后,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减税后带来的税收总量的变化无法预测和不可控。但是,实际经济运行中,政府所做的经济决策都是看预算的。当政府实施减税政策后,预估不了税收,财政预算就没法做,预算没法做,下年度工作就没法开展。
不止于此,从宏观层面看,减税和补贴一样,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问题。我们国家有个特殊情况,叫名义税率高,但实际征税能力较弱。这就意味着,其实减税政策在实际执行的时候,是不能让所有企业都受益的,因为有一部分企业,实际上本来就没交那个税啊。
减税政策对政府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为什么列?因为一旦中央确定减税后,地方政府就少了一块财政收入。我们国家财政收入,有一大部分是刚性支出,比如公务员工资、教育、环保这些方面的支出。
你收的税倒是少了,但是该花的钱没法不花啊,那上哪找钱去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加强征税力度,把原来那些收不齐的税,使劲给收齐了。那结果是啥?就是从前那些企业本来没交的税,这回得交上去了呗。这么一来,这些企业不仅没从减税中受益,可能交的税反而还多了,跟政府的干预目标正好相反。
所以你看,减税这个事,它可能是方便了企业,但是麻烦了政府啊。
《何帆-宏观经济学30讲》课程分为五个模块:增长、政策、危机、开放、应用。相关模块的讲解有非常多的案例,加深了本人对每个模块的理解。有些知识点确实非常开脑洞,以后在看待政府作出的经济决策时,我会换个思路或角度,不像现在这样先入为主的带有偏见去评判。我相信这门课程的学习,也能你使你在今后的岁月长河中做到谦卑和客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