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收入消费曲线及公式(二者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开始,分配便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存在着。

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着不同的分配方式,社会的性质和分配的原则决定了分配的数额,而分配数额的不同便产生了居民收入差距。

 

因此,我们可以说,收入差距问题本质上是收入分配问题。

 

一、收入差距的概念及其度量

(一)收入差距的概念

一般而言,收入分配有两种表现形式:功能收入分配和规模收入分配。

功能收入分配是从要素角度来讲的,主要指的是要素和其所得收入之间的关系;

规模收入分配又称为个人或家庭收入分配,主要是收入份额的多少

 

而我们所要研究的居民收入差距通常是从规模收入分配的角度来讲的,即我们要考虑的是收入的多少的问题。

针对多少的衡量,通常也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用绝对数值来表示,另一种是采用相对数值来表示,由此便产生了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

收入差距指的是相对收入差距,主要采用基尼系数、组别收入比以及收入的不同百分位数之比来表示。

(二)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

在研究中,我们一般采用相对指标来衡量居民收入差距,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是以其提出者洛伦兹的名字命名的。通过这条曲线,我们可以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的判断。

通常来讲,曲线越平缓,则该地区的收入分配越公平,居民的收入差距就越较小。

(2)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常用的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通过该指标数值的大小,我们可以判断出该国家或地区居民的贫富差异情况。

 

理论上讲,基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曲线OL即为上一节中提到的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与45度线即线段OL之间的面积称为“不平等面积”,而三角形OHL的面积称为“完全不平等面积”。

基尼系数指的便是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的比值。

当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较高,即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时,洛伦兹曲线弯曲的程度也越大,则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就越大,即基尼系数就越大。

(3)收入不良指数

收入不良指数是通过对收入进行分层后,利用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状况来衡量整体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

 

具体来讲,一般用收入水平最高的20%的人口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据的份额除以收入最低的20%的人口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额来表示。

由定义可知,该指标最小值为1,指数越大,居民收入差距就越大

(4)库兹涅茨指数

库兹涅茨指数也是通过首先对收入进行分层,然后再采取一定的标准来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

在使用时,首先对收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组,进而计算出不同分组的收入比重和人口比重。

 

最后将各个组的收入比重与人口比重差额的绝对值加起来,即为所求得的库兹涅茨指数。

该指数的大小可以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大小。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收入水平最高的20%的人口的数据资料。

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以下指标来衡量居民收入差距:

  • 贫困指数。通常情况下,在计算时首先要对贫困人口的范围做好明确的规定,然后用贫困人口数除以总人口数即为所求得的贫困指数。
  • 阿鲁瓦利亚指数,通常指的是收入最低的40%的人口所占有的收入份额。

 

但理论上来讲,该指数并不能完全准确的衡量出整体的居民收入差距而只能反映部分居民的情况。

  • 组别收入比。

它是指将居民或家庭按照收入水平的高低进行排序,然后按照收入的高低将所有居民平均分为5组,分别为A组、B组、C组、D组和E组,其中A组收入最低,E组收入最高。

E组与A组的收入之比即为我们所指的组别收入比。

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衡量主要采用基尼系数、组别收入比以及收入的不同百分位数之比来表示。

二、消费的概念界定与度量

(一)消费的概念界定

消费时刻发生在我们的身上,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通常情况下,消费是指人们通过对社会产品的购买来满足自身各种需要而获得较高的效用水平的过程。

 

因此,一般意义上讲,消费的确定需要满足两个方面:

一是消费可以满足自身需要,二是消费要通过购买来完成,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购买。

从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出发,消费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个国家、地区或个人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支出总额,这一概念的界定是从消费水平的角度来讨论的。

谈到消费水平时,我们都知道,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是呈正相关的,因此一个国家的平均消费水平与国民收入的增长变动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现代社会中,居民的收入水平在不断地增长,居民的消费能力也在进一步提升,随之而来的还有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消费预期的增强。

 

而另一方面,消费不仅仅体现在数量(消费水平)上,还体现在结构上,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结构。

具体来讲,消费结构指的是人们所消费的不同类型的商品或服务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关系。

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的消费花在了哪些方面,以及这些不同类型产品或服务所占的比重会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问题。

(二)消费的衡量指标

(1)居民消费率

居民消费率可以反映出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情况,因此通常被用来衡量居民的消费水平。

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用于居民消费的数额占当年国民支出总额或国民收入使用额的比率。

 

一个国家的消费率通常用该国消费支出总额除以国民收入来表示,一个地区的消费率可用该地区的总消费与总收入之比来表示。

通过居民消费率的大小,我们可以直接了解到该国家或地区整体的消费状况。

而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居民消费率的大小也可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否以良好的状态保持平稳的运行。

(2)居民消费倾向

居民消费倾向表示的是一种消费意愿,它衡量的是居民愿意消费的数额,主要用平均消费倾向来进行分析。

通常来讲,人们愿意将自己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消费,用于消费的部分占总收入的比例即为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为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居民的消费支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我们知道,在居民获得收入之后,对待收入通常有两种方式:

消费和储蓄。储蓄也可以被看作是未来的消费。

如此,居民消费倾向的大小便取决于居民如何决定消费和储蓄的数额即居民如何安排自己的当期消费和未来消费。

(3)居民消费结构

居民的消费结构研究的是居民具体消费在哪些方面,通常用某一方面的消费支出与总消费支出之比来表示。

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通常会将居民的消费支出分为8种类型,如食品消费支出、衣着消费支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这一比重通常被称作恩格尔系数,并把其作为评价生活贫富的指标。

一般地,当该指标大于60%的时候,这个家庭是很穷的;

当该指标在50%-60%之间时,可以认为该家庭的生活状况属于温饱状态;在40%-50%之间时,表示该家庭处于小康水平;在30%-40%之间时,表明该家庭相对富裕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