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发的相关概念
(一)关于“研发”的定义
“研发”即研究与开发,常用英文缩写R&D表示,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经合组织给出的解释,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获取新知识。
R&D活动应满足四个条件:首先应具备创造性,其次需要运用科学方法,再次产出要有新颖性,最终促进新知识的产生。
(二)研发投入的分类
研发投入分为研发人员投入和研发经费投入两大类。
研发人员投入指的是投入于研究开发工作的人员规模,作为国际通用的指标,研发人员可基于以下方式进行分类:
1.基于工作时间分为:全时人员和非全时人员;
2.基于受教育程度分为:博士、硕士、本科及其他;
3.基础研究工作内容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和试验发展类;
4.基于专业技术分为:高级、中级、初级及其他;
5.基于人员工作岗位分为: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及辅助人员。
研发经费指的是研究对象一年当中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阶段的总资金支出额。
包含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原材料费、固定资产建设费、人事服务费以及研发活动的管理费等。
其中,研发经费依据资金来源分为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和其他资金等。
(三)研发经费的来源
研发经费的来源主要有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及其他资金来源。
政府资金是指财政支出中应用于科技领域的支出部分。
相关统计年鉴显示,政府的科研经费支出呈逐年增加态势,这说明政府逐渐意识到科技创新产出能够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对提升我国国际地位作用显著。
此外,政府资金持续稳定的投入能增强创新主体专注于研发事业的信心,对研发主体起到了一定的激励效果。
企业资金是指企业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涉及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各环节。
企业作为创新研发活动的主体,2020年我国企业资金投入占比高达77.5%,作为研发活动的主力军。
企业若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影响力,应重视创新研发环节,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
一般来说,企业投入科技领域的资金来源于自身销售利润。
因而企业经营的收益影响着研发投入的力度,自身生产发展水平与产品质量问题不容小觑。
其他资金是指从上述渠道以外获得用于研发活动的资金,包括来自境外、民间非营利机构或个人的资助等。
我国研发经费投入的90%以上都来源政府和企业,其他资金投入的比重小,且融资渠道单一。
(四)研发经费的支出内容
研发经费的支出内容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三方面。
基础研究是指为探寻某种事物背后的基本规律而进行的理论或实验的科学研究。
其工作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产生的是新知识、新理论,具有周期性长无特定使用目的等特征。
应用研究不同于基础研究具有普遍性,其基于特定的研究领域,具有专业性、指向性。
应用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有科学著作、论文、特定模型及发明专利等。
试验发展作为整个研发活动的最终过程。
在已获取的新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为了创造出新的材料、产品、装置,对已有事物或原理再加工,从而产出新的工艺、系统或服务。
试验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有专利、样机样件等。
二、科技创新绩效的相关概念
“科技创新绩效”是一个相对广泛并且复杂的概念,目前研究学者还未达成统一的概念界定。
因此,针对所研究问题的侧重点不同,专家选择的衡量指标也就五花八门,所以最终得出的结论也存在很大差异。
例如,一部分学者将科技创新绩效视作对科技产出的综合评价,陈益生从经济、环境、科技三大类指标出发比较区域间的科技创新绩效;
郑梦颖将科技创新绩效看做创新主体所投入资源后获得的综合成就;
王栋等从创新研发效率、成果转化率这两个角度综合评价区域科技创新绩效;
曹文静从科技成果、经济增长率、区域生产率、区域竞争力四个方面衡量区域科技创新绩效。
一部分学者将科技创新绩效视作科技投入产出比。
投入一定量的研发资源,产出的创新成果越多则科技创新绩效越好。
赵菁奇从科技投入产出的角度出发,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科技创新绩效;
章熙春采用科研产出效率与成果转化效率度量高校科技创新绩效。
池仁勇等是从科技产出的角度来考虑科技创新绩效的,即科技产出水平越高则科创绩效就越高。
吕海萍从获取经济效益这一最终目的理解科技创新绩效,采用阶段性的知识产出结果与最终经济产出成果相结合的方式衡量区域科技创新绩效。
有关耦合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物理学科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之间的作用关系衍生而来的理论。
近年来,耦合理论逐渐由原来的定性研究变为定量测算,进而直观反映出子系统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主要以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形式度量并分析耦合程度,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是最常用的耦合量化指标。
若两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都较低时,其耦合度值也会较高,此时则无法分辨研究对象属于高水平的耦合还是低水平的耦合。
即系统出现“伪协同效应”,导致测算的耦合度值高低大小无法准确地分析判断整个系统的协调程度。
为准确反映研发投入与科技创新绩效之间协调发展的程度,本文测算耦合协调度这一指标,直观反映出系统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耦合协调度越高则两系统间协调发展的水平越高,子系统的综合水平和效能就越高。
通过开发、挖掘已知信息的内在规律,能够正确描述包含部分未知信息的不确定性系统,有效解决了分析过程中“缺信息、少数据、不确定”等问题。
其对于数据分布与变化等无特殊要求,进而具有较为广阔的适用范围。
有关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主要有:灰色系统建模、灰色预测、灰色决策和灰色关联分析等。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研发投入与科技创新绩效耦合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灰色关联分析根据系统与各要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程度,即“灰色关联度”用于衡量二者间关联度。
相比于其他统计方式,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具备应用方便、计算简单的优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