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材料从一项先进的技术,逐步发展到试用、局部应用,进一步成为目前尖端装备应用尽用、能用全用的主流技术,这意味着超材料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1月9日,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航展”)上向参观商介绍了超材料技术的最新研发进展。
Δ 中国航展光启展位现场。
11月8日在珠海开幕的中国航展的展览规模创下新纪录,充分展示了我国航空工业加速装备升级换代和智能化装备发展的最新成果。作为中国航展的“常客”,光启从最初的超材料原理展示,到首个超材料结构件发布,再到超材料大规模生产制造,企业实现了稳健发展。
在本届航展上,光启更是将涵盖航天、海洋装备的三十余件超材料结构件进行了集体展示,让业界“见证”了超材料带来的全新形态变化和超强的产业化发展速度。
其中,首次亮相中国航展的第四代超材料技术,是光启通过不断夯实制造平台和材料平台基础,持续推动超材料技术迭代升级的最新成果。该技术在推动我国超材料行业快速发展,实现从局部创新、局部试点到引领行业体系性发展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Δ 第一代至第四代超材料结构图。
据介绍,第四代超材料技术是可以实现三维超材料工程化应用的新一代超材料技术,相较于上一代超材料技术,实现了由二维向三维立体设计的重大技术突破和超材料制造工艺的升级改进。
其中技术方面,第四代超材料技术通过三维蜂窝状设计,让超材料微结构实现了全向高性能吸波。在工艺方面,第四代超材料技术采用新型工艺成型技术,实现二维阻抗完美匹配,且在尺寸上突破传统工艺的限制,由有限尺寸突破到近似无限尺寸。
Δ 第四代超材料引发观众围观。
刘若鹏表示,第四代超材料技术在很多关键指标上实现了十倍数量级的提升,具有更大的超大带宽特性,工艺制造结构上可以让重量更轻。此外,第四代超材料的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提升,不仅可应用在大型装备的关键部位,还能覆盖在装备全身。
从第一代超材料技术研制、批产,到第四代超材料正式发布,光启只用了短短六年时间。不仅让超材料技术成为我国尖端装备的“利器”,而且以两年一代的周期完成了尖端技术的升级换代。今年则完成了超材料技术从二维到三维,从平面到立体的重大“跨维转换”。
Δ 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现场为参观商讲解超材料技术和应用。
在航展现场,光启还展出了可应用于海洋、航空领域的三十多件超材料结构件样品,能够实现“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水下游的”全覆盖,并且所有产品均达到批产。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我国新一代尖端装备的核心供应商,光启是国内唯一一家将超材料技术形成产品并大规模应用于尖端装备领域的高新科技企业,并建造了全球首条超产料量产生产线,具备全球首屈一指的超材料批产能力。通过聚焦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光启已经在超材料复杂度设计、微结构的制造尺寸,以及极端复杂的航空结构制造工艺上,取得了多项富有颠覆性的研究成果。
去年,光启用短短18个月的时间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新一代超材料技术智能制造基地——709基地一期通过竣工验收并正式投产,可实现超材料设计、计算、制造、检测的全链条系统,并能完成复杂的曲面形状的航空结构件设计。随着尖端装备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光启在今年下半年启动了709基地二期计划,预计年底启动施工。
刘若鹏介绍,今年超材料迎来多项重大产业化突破和多项里程碑式的发展,应用和制造均实现了规模化发展。目前公司在手订单充足,从今年年底开始,大量的新增订单转入到小批产。二期建成后,相关研制产品都要进入大规模批产状态。
Δ 中国航展光启现场展示了三十余件超材料结构件样品。
作为制造业中知识密集、创新活跃、附加值高的关键领域,先进制造业近些年来已然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柱,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先进制造是一个非常大的蓝海市场,更强调制造平台和材料平台。”刘若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光启成立十二年来,从每一个用到的原材料的材料配方,一直做到最后整个装备的部件,从最初研发一片超材料薄膜,到如今交付重达十几吨的超材料结构件,打通了超材料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成为集“研究、设计、测试、批产”一体化的全球超材料龙头企业,首次实现了超材料规模化生产,其中的关键就是平台的制造能力和材料技术,为企业在先进制造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