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需要建立要素充分自由流动的一体化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技术扩散速度。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同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更好利用发挥、巩固增强中国市场资源的巨大优势,全面推动中国市场实现由大到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指出,要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然而,目前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明显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现象(吕越等,2018)。市场分割尽管短期内有助于扶持本地区产业发展,提高本地经济在未来分工收益中的谈判地位,却严重阻碍了产品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那么,区域市场分割对经济绩效的影响究竟是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呢?本文构建了市场分割影响生产率的理论模型,从城市和企业两个维度实证考察区域市场分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内在机制。
二、研究发现
余泳泽、胡山、杨飞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2022年第12期的文章《国内大循环的障碍:区域市场分割的效率损失》一文构建了市场分割影响生产率的理论模型,采用相对价格法测算了2006-2015年城市层面的市场分割水平,从城市和企业两个维度实证考察区域市场分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
第一,区域市场分割可以显著降低城市整体和微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结论在替换区域市场分割和生产率的度量指标、更换研究样本以及使用解放前交通便利度和地理坡度作为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
第二,区域市场分割的互斥效应可以通过弱化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外溢性,降低周边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市场分割会限制产品要素的自由流动,弱化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外溢效应,进而对周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面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市场分割对北方地区、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更大。拓展性研究表明,互联网发展有助于弱化区域市场分割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作用。
第三,机制检验表明,区域市场分割主要通过阻碍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以及增大企业交易成本的路径降低全要素生产率。
三、研究启示
市场分割会抑制产品要素的跨区域自由流动,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
第一,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促进产品要素自由流动。降低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力度,清理废除阻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减少政府对要素的直接配置。这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完善官员绩效考核体系,改变地方政府的目标偏好函数,减少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利益盲目干预市场运行。
第二,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持续推进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培育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冠肺炎疫情使得人员流动受限的情况下,应当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产品资源跨区域流动等方面的优势作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加速技术扩散,打破区域间商品流通障碍。
第三,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市场分割是掣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也是制约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障碍。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下,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逐步破除区域间贸易壁垒和市场准入门槛。同时,提高要素交易监管水平,打破地方保护,规范交易行为,不断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降低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力度,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形成强大的、统一的国内市场有助于促进产品要素的跨区域自由流动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外溢,尽快摆脱中国经济发展“南强北弱”的现实困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