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生态化建设模式,涵盖茶叶品种、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领域。秉承以人类为中心的理性生态伦理学思想,为复兴茶产业而努力。
效用理论
商品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的程度称为效用。某种物品效用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因而同一物品给人带来的效用不同。根据衡量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总效用(TU)是指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边际效用(MU)指消费者在增加单位商品增加的效用。当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是增加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的是随着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量的增加,消费者从此商品得到的满足度随之下降。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需求量和价格成反比。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取得商品的效用,消费者愿意对边际效用高的商品支付较高的价格,即消费者以边际效用为标准支付购买商品的价格。依据效用理论,当有机肥能够为农户带来高的效用时,农户将愿意购买有机肥。施用有机肥的边际效用为正时,施用有机肥的总效用一直在增加。当农户施用有机肥的总效用最大时,他将愿意施用有机肥,也倾向于将施用意愿转化为施用行为。
农户行为理论
目前,西方学术界存在三种不同的关于农户行为的学说。以西奥多.舒尔茨为代表的理性小农学说;以波耶克为代表的农户行为非理性学说;以恰亚诺夫为代表的自给小农学说。
(1)理性小农学派。该学派认为农户在权衡了长期利益以及短期利益之后,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做出合理生产决策的人称为“理性的小农”。之后的学者提出农户虽然贫穷,还是有机会做一些风险投资。
(2)非理性学派。该学派认为农户在进行行为决策时,只追求成本最小,而不考虑利益最大。
(3)组织生产学派。该学派以恰亚诺夫为代表,农户生产不考虑市场需求,农户的生产是以满足自身消费为目的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自给需求,不考虑利润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农户是“有限理性经济人”,农户的施肥行为决策是在追求风险约束和农业生产成本双重约束下的农作物收益最大化。农户施肥决策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农户施肥决策行为的选择除了收益和成本外,还将受到农村公共环境、农户自身文化理念以及政策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环境外部性理论
经济学家对外部性理论没有统一的界定,外部性理论概念较模糊。外部性理论是指在没有市场交换的前提下一个单位的生产行为影响了其他单位的生产过程。农业生态环境的外部性主要是外部的经济性,指某一个经济主体因自身的生产行为对他人产生益处,但没有得到受益者的补偿。
由于农业生态环境属于公共物品,环境保护者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可以让所有人受益。对于受益者来说这是无偿享有的,对于环境保护者来说他们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却没有得到补偿。由于农业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受益者可以享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好处,却不用付出代价。在此情况下保护环境的人变少,农业生态环境遭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施用有机肥增加了自身的生产成本,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这是导致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难以将施用意愿转变为施用行为的重要原因。
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指不属于任何集体或个人的产品。奥地利和意大利的一些学者用边际效用价值论来论证政府运用财政手段来干预市场经济是合理且互补的,形成公共产品理论。萨缪尔森之后对公共物品又进行了定义,指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对别人消费该产品或劳务并没有影响。
公共物品有三个特征:消费不存在竞争、效用相连性、受益非排他性。与公共产品相对应的是私人产品,私人产品是由单个消费者拥有和使用,自己的受益不允许他人所得并且不可分割。农业生态环境主要由土壤、水、大气组成,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于公共物品,农户的农业生产行为会消费农业生态环境,但不会对其他农户消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农业生态环境的属性使得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存在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农业生态环境属于公共产品,农户施用有机肥会增加农业生产的成本,保护了生态环境,对自身效益的提高并不明显。因此,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属性导致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不愿意施用有机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