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区域发展基础理论
一、城镇和产业的空间分部
(一)中心地理论
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按规模和功能不同,可划分不同等级,高等级中心地提供高级的服务,低等级中心地提供低级服务,高等级中心地为低等级中心地提供商品和服务。
(二)增长极与点轴开发理论
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在一些区位条件优越的地方,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增长极具有两方面的效应:
极化效应: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吸引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不断向极点聚集,在极点地区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增强极点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
扩散效益:增长极的发展水平和周边地区产生落差,导致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并对周围地区产生带动作用。
点轴开发理论:连接点的交通线形成了有利的区位,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降低了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促使人口和经济向交通线聚集,产生新的生产生活聚集点。
(三)中心—外围理论
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个部分。中心发展条件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
(四)梯段转移理论
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
主要内容:在一个大区域范围内,由于地理环境、发展条件、历史基础等原因,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存在经济技术梯度。经济创新活动所包含的新兴产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管理方法的创建和运用先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转移逐步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二、人口与产业聚集程度的衡量
(一)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聚集程度的重要指标;单位:人/平方公里 或 人/公顷。
(二)城市首位度
指数计算可以采用人口数据,也可以采用GDP等经济数据
(三)区位熵
又称专门化率。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
区位商计算及分析图
三、竞争优势理论与钻石模型
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是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状况(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四个要素所决定的
波特钻石模型图
(一)生产要素
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
初级生产要素: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条件或耕地、初级劳动力
高级生产要素:高级人才、科研院所、高等教育体系、现代基础设施
高级可逐步取代初级,初级难以替代高级
适度的初级生产要素不足,反而能起到刺激创新的作用。
(二)需求条件
主要指国内市场的需求;包括需求结构、需求规模以及需求的成长。
(三)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它的上下游产业,即关联产业,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才能使产业竞争优势持久发展。当某一产业的关联产业具有竞争优势时,会促进该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反之会阻碍其发展。如某国的粮食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依赖于上游种子、农药等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下游良好畅通的存储、运输、销售等产业的支持。
(四)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等企业情况也是影响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和管理者对待竞争的态度,往往同国家环境和产业差异相关。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善用本国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适应本国特殊环境的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融人当地社会,并符合所处产业的特殊情况。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会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激烈的竞争环境会激发企业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五)机会
机会是波特钻石模型中的一个变量。机会具有随机性,是不可控的,如下情形可能会形成机会:基础科技的发明创新、传统技术出现断层、生产成本突然提高、全球金融市场或汇率的重大变化、全球或区域市场的需求剧增、外国政府的重大决策、爆发战争等。机会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同钻石模型的其他要素联系在一起的。机会也是双向的,它让新的竞争者取得优势的同时,也让原有的竞争者优势丧失。
(六)政府
波特认为,政府只是辅助因素,政府的角色是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而非直接参与。从生产要素来看,政府需要加大教育投资,与企业共同创造专业性强的高级生产要素。从需求条件来看,政府要发挥政府采购的作用,采购程序要有利于竞争和创新。从支持性产业来看,政府不能无中生有产业,但可以强化产业集群。从企业竞争来看,政府应该制定竞争规范,鼓励自由竞争,严格执行反垄断法。但波特的这一观点只是适用于已经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对于处于竞争劣势地位的产业还需要政府发挥职能,帮助培育其竞争优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