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全世界历经了五次并购浪潮,并购一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垄断公司的形成而出现。
新浪财经显示,截止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并购交易总额逼近2万亿美元。
国外资本主义市场中各类公司通过并购的方式来获得多元化的发展,增强自身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国内并购市场也在蓬勃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开放的深入推广促使国内企业接受了海外并购理论,国内并购由此兴起。
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2020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回顾与2021年前瞻》可知。
国内并购活动交易额于2020年增长了30%,达到7338亿美元,而国内并购活动交易量增加了11%。
依照上述数据计算,中国占据将近五分之一的全球并购市场,这引起了广泛关注。
针对互联网行业而言,并购也成为其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方式之一。
近年来互联网经济发展状况良好,2015年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成为引领网络时代变革的风向标。
“互联网+”要求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充分应用商务大数据,该风向标的产生加剧了互联网行业对于流量、客户的争夺。
面对竞争互联网企业通过并购来发掘新兴市场,而其中以构建O2O模式为导向的并购近年来成为新秀。
移动支付工具的出现使得线上线下零售的界限变得模糊,传统电子商务模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体验过程。
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O2O模式使得消费者与商家充分沟通,有力弥补了这一需求。
但此类并购涉及金额较多,规模较大,因此相关企业应及时了解其对自身财务绩效的影响,以备后续工作的开展。
一、基本概念
(一)企业并购
研究人员将企业所开展的兼并以及收购活动统一称之为企业并购。
通常情况下,兼并活动的参与企业数量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在兼并完成后,多企业变为单一企业,并且被兼并那方不能再以自身名义进行独立经营。
其发生的根本变化即,兼并改变了企业所有权的隶属情况。
而收购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是掌握所有权以及控制权。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收购活动的开展主要包括两种类型:收购对象分别为资产以及股权。
通常情况下,兼并与收购活动的不同之处即在于:
兼并目标实现后,被兼并方的企业控制权转移给兼并方企业。
而收购目标实现以后,被收购企业的法人不会改变,但财产会被收购方所掌控。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并购渠道包括:
现金以及证券方式进行资产购买、股票或股份的购买、通过股票发行获取相应股权等。
对并购类型的划分,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横向、纵向以及混合并购。
其中,横向并购即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相似行业内的企业,在形成竞争关系后逐步开展并购活动。
纵向并购即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所开展的并购活动,其产生的直接作用是能够对交易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市场交易价格的不断波动。
同时提高垄断实力,促使企业达到纵向一体化。
混合并购即是参与并购的二者行业类型有较大差距,且没有在产业链上有所联系,进行并购是为了降低自身风险,拓展其它领域的业务,从而达到转型升级。
混合并购的缺陷在于并购二者都不是很了解另一方的行业概况,潜在风险较高。
(二)财务绩效
财务绩效指的是企业的战略实施及执行水平为其实现经营目标而做出的实际贡献。
通过评估财务绩效水平,我们能够了解企业所具备的成本控制能力,同时全面体现资产的运营管理情况、资金的调配使用情况以及股东权益报酬率的组成。
具体可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为盈利能力、运营能力、风险抵御能力以及债务偿还能力。
开展盈利能力评估工作时,通常将经济增加值与销售增长率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经济增加值能够直接将企业所具备的盈利能力全面体现出来,同时反映出资本净收益及其增长状况,而销售增长率体现了企业成长性。
营运能力即指企业所具备的资产管理能力,它可以使企业保持较高资产使用率,同时提高盈利。
具体参照的指标包括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
债务偿还能力通常体现的是企业经济能力以及财务经营水平。
核心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以及速动比率等。
风险抵御能力即是指企业在经营阶段内,自身所具备的不同风险防范能力。
这四个方面很全面地表达了企业的财务绩效水平。
(三)O2O模式
2011年下旬,在TechCrunch的一篇文章中,AlexRamPell首次提出了O2O的定义。
早在2006年,AlexRamPell创建了TrialPay公司,核心业务是通过为客户提供虚拟商品而赚取一定佣金,支持客户在不同的线上购物平台上进行消费。
在对多家互联网公司进行分析后,他发现这些业务共同点在于将线上与线下商业模式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我们所了解的O2O业务模式。
所以,AlexRampel表示,O2O模式的核心即是:
利用互联网渠道进行消费者的选择,并将其引入到实体商店内,最终实现支付模式与线下门店客流量有效结合的发展目标。
2011年11月份O2O概念正式引入国内,引起了广泛讨论。
在最初发展阶段通过线上与线下消息互通方式,满足客户消费体验。
其中,线上进行商品展示、信息选择的同时完成消费支付指令,而线下进行实物交割及验证。
目前,O2O的概念已经脱离了AlexRamPell最原始的“线上一线下”的定义。
O2O模式使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消费场景建设活动。
尝试从不同维度方面入手,改善客户消费体验,同时使线上与线下、信息与实物之间达到最佳的无缝对接状态。
O2O模式与B2C、C2C模式虽同样通过线上平台完成支付任务,但各自也存在一定特殊性:
首先,O2O将关注重点集中在服务型消费领域内,B2C则关注购物,两种模式在团购领域有一定重合;
其次,O2O消费者通过线上模式开展采购活动,但是服务是通过线下渠道获取的,结合了网上支付与实体经营。
而B2C、C2C模式最终都是通过物流来实现产品交付目标;
最后,O2O模式中主要库存是服务,而B2C由于涉及物流,因此其主要库存为实物商品。
二、相关理论
(一)协同效应理论
协同效应以一种物理以及化学现象的形式而出现,研究学者也将其叫做增效效应。
具体来讲即将多种成分予以混合,最终结果远胜于各个成分效果的加总。
从现实角度来看,该理论能够用来说明不同的社会现象,比如不同单位之间形成的共同合作关系。
从经济学发展角度来看,上世纪末,韦斯顿提出了协同理论,并表示企业并购其实是协同效应的一种表现,并购目标实现后,双方效率将出现成倍上涨现象。
协同效应通过三个渠道获取:
第一,规模经济,并购目标实现后,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单位成本会出现下降;
第二,范围经济,并购方与目标公司存有的核心竞争力会出现交互延伸等现象;
第三,流程、业务的优化整合。
通过并购活动的开展,双方不会出现重复性工作岗位,避免产生资源利用率较低等问题。
并购过程中,双方可以通过相互合作等方式,推进共享业务活动开展。
无论并购方还是被并购方,在综合竞争能力得到相应提高的同时能够扩大现金流规模,市场占有率也会发生相应改变,达到1+1>2的效果。
阿里巴巴并购饿了么就是追求协同效应的表现,为了完善产业链的布局结构,不断扩大自身业务覆盖范围。
通过并购使合并后的利益价值远超出于合并前,为实现预期发展目标创造良好条件。
(二)规模经济理论
并购活动作为满足规模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达到预期发展效果。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并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满足企业规模效益需求:
产量的提升、单位成本的有效控制。
从内部及外部发展角度进行分析,内在规模经济体现在企业通过横向并购能够促进产品生产单一化。
而进行纵向并购可以延长生产链,将成本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外在规模经济体现在并购目标实现后,双方企业综合竞争水平得到增强,市场占有率能够得以提高。
阿里巴巴并购饿了么,最终目的是希望规模经济效应能够得以全面体现。
生活服务市场在拥有同城物流的支持后,可以实现对供应链成本的有效控制。
这种成本控制不仅体现在食品外卖领域,更体现在服务成本的下调。
(三)市场势力理论
市场势力理论,也被称之为市场垄断理论,从该理论中我们能够看出,企业在相同行业中开展收购活动。
最终目的是实现市场支配,换种说法也可以解释为提高市场份额占有率。
而当前互联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其市场份额已被瓜分的所剩无几。
因此部分研究人员对市场势力理论再次进行解读,表示企业并购能够避免其在激烈市场竞争活动中被彻底淘汰。
当综合实力较强的竞争对手开始拓展其他领域市场时,为了对其追赶被迫开始在相同领域进行并购。
相同的理论,完全不同的理解效果,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并购阶段。
对于市场势力的两种理解,目前互联网行业更支持后一种。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受激烈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竞争对手数量相对十分有限。
例如,腾讯和阿里巴巴都拥有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彼此互为强劲的竞争对手,所以他们通常通过并购来提高自身实力。
阿里巴巴与腾讯的竞争已经脱离了电子商务领域,而进入了生活服务市场,获取用户资源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
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够长期处于行业领先发展地位。
三、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研究并购财务绩效源于企业价值的上升。
在并购中财务绩效的变化代表着企业价值是否增加,因此对并购后的财务绩效进行评价就显得格外重要。
因为通过评价可以对并购本身这一行为所引出的一些结果进行判断,例如并购是否有效、目的是否达到、价值是否提高等。
成功的并购会使双方企业占有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这种结果的产生说明并购是真正有效的。
评价企业并购绩效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比较常用的有事件研究法以及财务指标分析法。
这些方法来源于各种各样的理论假设,在进行选择时应考虑所研究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案例依据其并购特点匹配不同分析方法。
同时也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寻找多重切入点。
则采用事件研究法、财务指标分析法及非财务指标分析法,研究此次并购事件。
(一)事件研究法
事件研究法能够直接反映市场以及投资者对此次并购活动的认可度。
其原理是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某一特定事件。
通过对企业股价等股票市场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进而解释特殊事件所引发的变化,最终总结经济事件所产生的实际价值。
在国内外学者的多方研究与验证之后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标准的分析体系,基本操作体系如下:
首先,以并购的发生日作为研究起点,并以该起点为中心确定一个事件的“窗口期”,即并购的影响时期。
其次,依据相应股价数据建立起股价的波动模型,通过窗口期的股价波动推导出企业在发生重大事件时期内的股价收益率的回归方程。
然后,通过回归线方程计算出事件期内的日常波动数据,使用事件期内的股价波动计算出企业的超额收益率以及累计超额收益率,最终了解其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具体影响效果。
该方法的使用前提在于股票交易是自由的、完全市场化的,在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下,任何与企业有关的重大事件的产生都可以导致企业股价产生波动。
同时必须保证股价能够充分反映信息,估算出该事件的正常收益,计算结果可以反映该特定事件对企业股价造成的超额收益的影响程度。
(二)财务指标分析法
财务指标分析法在并购绩效的研究中被普遍应用。
其主要是通过财务维度对企业并购前后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具体分为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四方面。
其中偿债能力指的是企业以自身资产偿还长期债务及短期债务的能力,通常选取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进行衡量。
营运能力与资产运用效率相关,以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进行能力判断。
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主要通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进行相应衡量。
而发展能力展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以净利润增长率与总资产增长率来分析。
通过以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知,成功的并购代表着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应得到提升,或者短期内虽未有明显的变化。
但从长期来看企业的发展空间较大,综合实力经过并购后得到提升。
(三)非财务指标分析法
现代公司绩效评价理论强调:针对处于知识经济发展阶段的公司开展绩效评估活动,需要将非财务指标引入其中。
从而弥补财务指标分析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体现往年绩效的同时,也将公司的发展前景全面展现出来,提供创造未来价值的动因,反映管理层的运营水平。
在进行指标选取时应充分考虑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及科学性,所选取的指标应与企业竞争策略相结合,同时注重反映长期效益、人力资源素质的变化与人力周转情况。
运用非财务指标分析法可以促进管理者注重公司绩效的全面提高,及时进行战略调整以改善公司的财务业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