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在读了N遍并做了大量的笔记之后,下一步怎么做?通常书会被束之高阁,甚至被弃之不顾,但懂得阅读价值的读者会选择复盘回顾,将书籍内容在大脑中再发酵,继续放大阅读价值。
读完了一本书,写下来自己的读书笔记,仅代表着把书读完了,记下了核心内容和自己的思考。但不代表能够把书中的知识点全部吸收,能够彻底弄懂书中的知识点的人只是少数人。因此,必须经过复盘,再次摄取书中的精髓。复盘,不仅要求对原书的重点内容进行重读,还需要对我们的读书笔记进行重新思考与反省。通过回忆读书的过程,从旧记忆中唤醒新思想,收获有价值、有思想的东西。
徐捷在《深度阅读》第九章“复盘:只摄取书中4%的精髓”中讲述到复盘的重要意义和技巧,其中的内容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尝试。复盘的目的是将遗漏的那些重要知识重新拾起,转化成为自己的能力,也是对书中知识进行一次新的反思、总结。本文将书中提及的核心内容与技巧,并且加入了个人的实际经验,呈现在文章中。
复盘,并不是简单地再读一次,或者说再看一次读书笔记。最值得学习的知识点,或许大部分从复盘过程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其中的方法论或许有非常多,但是在我们复盘过程最值得遵守有下文的5个要点。认真掌握好这5个要点,可以让我们摄取更多的精髓,并将书本的阅读价值再次放大。
《深度阅读》第九章:“复盘:只摄取书中4%的精髓”
1.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复盘,理性对待作者的观点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而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与意愿,它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批判性更注重逻辑知识和逻辑能力之间的关系,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能够有意识地区分出书籍中所表达的事实和作者的观点。每一本书或多或少都会带着作者个人的见解,谁都无法做到绝对客观和理性。因此,我们在阅读和复盘过程中需要用批判性思维去判断和提出问题。
运用批判性思维实施阅读,最好的切入点就是进行批判性的提问。通过批判性提问的方式,有助于帮助我们判断事实与作者的观点,决定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当然,在提出批判性问题的时候需要遵循批判性思维逻辑的原则,并非任何情况下的任何问题都适合用批判性问题来提问的。凡是都有规矩,批判性思维逻辑也不会例外。只有更好地运用批判性思维阅读书籍,才能逐渐成为具有理性的具有批判性思维的阅读者,才能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和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批判性思维的十个原则
批判性提问的方式并不意味着对所有书中内容的质疑,它更注重在深层次问题或在挖掘更有价值的内容时运用。对一切都质疑的思维也并非是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方式,批判性逻辑思维更注重理性与客观性,应用的方式有着严格的要求与原则性。阅读者能够掌握好这种理性的批判性逻辑,在阅读和复盘过程中会收获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2.区分事实与观点,辩证看待自己的观点
无论是初次阅读,还是复盘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对书中内容有自己的看法,往往也会对作者所表达感到惊讶或困惑。即使阅读者能够与作者的观点产生共鸣,也需要持谨慎怀疑的态度,辩证地对待,三思而后行。那么,我们对于自己所持的看法,也需要辩证地看待自己,慎重对待自己所处的立场、角度与阅读理解水平,再深入阅读理解。我们既不能盲目地相信作者的观点,也要辩证地看待自己的想法。
区分事实与观点,顾名思义就是要从书中内容辨别出客观性内容和主观性内容,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感性的想法,从中摄取最有价值的营养成分,凝练成为自己的知识。在事实与观点之间,我们需要用中庸的态度去处理,如果偏向感性化,可能会受作者的观点影响;如果理性极端化,却又形成不了自己的观点,最终无法形成自己的新见解。辩证的思维方式,把事物都一分二,从正反两个角度思考问题,最后得到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性的。
自己观点的最终成立的良性循环
作为阅读者可以质疑、推翻作者的观点,反过来,作者也同样有权利质疑和推翻读者的观点。如此一来,则需要我们自己去检验出隐藏在内心的偏见,这种偏见只有被验证之后,才能够彻底地去修正,避免掉进误解内容的陷阱。用了辩证思维分析了作者的观点和意图,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更需要去验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与客观性。这样的过程需要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思维方式,观点确立后,不断怀疑,不断地修正,再不断地被验证,再次形成新观点。
3.定期温习读书笔记,养成重读的习惯,提升自我
孔子在《论语》中讲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相信许多读者都非常熟悉“温故而知新”的道理,重复阅读自己的读书笔记也是如此。重读,引发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发现新知识,从而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在重读的过程中,自我得到了持续的提升。这就是重读的最大的好处和作用。
重读笔记能够加深理解这点不可否认,如果在每次的重读时,加上一条新评论,还有助于丰富认知结构。倘若是为了重读而重读,漫无目的地翻开笔记本,这样是毫无效果的。因此,在重读的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出自己创新认知的思考能力,让新评价成为一种常态。曾经一知半解的事情,也会柳暗花明,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
让重读成为一种习惯
读书笔记是读书之后的思考结晶,凝聚了我们的思想和作者的核心知识。通过定期温习,开启每一次对读书的思考与自己思想的反省,一点一点地改变思维模式与逻辑方向,从而达到提升自我的效果。养成重读的习惯,我们也会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具备转化书籍知识成为自身技能的能力。
4.运用“自问——自思——自答”逐渐提升逻辑思维
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曾说“阅读好书,就像跟过去最优秀的人物对话一样。”两个人之间的交流,实际上属于两者思维的交流,需要不断地自问、思考,然后做出回答。这就是“自问—自思—自答”模式的具体表现,也是思维逐渐升华的过程。每看完一本书,就是与它经历了一场思维交流,经过修正性的思考后,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还强化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技巧。无形之中,逻辑思维模式得到了更高程度地提升,并且不断修正,把偏离轨道的那些误差慢慢缩小,从而聚焦在正确的轨道上,最终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想要解决问题,必须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彻底排除做无用功的情况。经验的积累就是发现问题的最大助力,同时也是一个弱点,因为时间不会提供那么多机会给我们丰富经验,必须通过其他途径提升自己。
现实经验与书本经验的差异性
阅读则是其他途径中最好的方式,但是书本的经验并不依赖时间的长度,更依赖阅读的宽度和厚度。现实的经验需要经过岁月的磨练才可以获得,而书本的经验则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慢慢消化,才能彻底吸收。“自问—自思—自答”思维模式是吸收书本知识最有效的途径,掌握这种技巧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把“陌生”转化为“熟练”,才能真正形成有价值的逻辑思维。
5.通过重读原书为思想增色,收获更有价值的知识
上文提到需要定期重读读书笔记可以提升自我,重读原书也非常重要,通过重读原书可以为思想增色,丰富思考,收获更有价值的知识。当然,此处提到重读原书,并不是提倡读者从头到尾地去阅读原书,而是有选择性地去阅读部分重要的内容。目的是通过阅读这些重要的段落,让大脑重新回顾一次当时的读书笔记,从而引发我们重新思考,审视我们以前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当回忆的思维刺激了读者对内容的再次思考,则会发现新问题,对内容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也就达到了重读原书的真实目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或大或小,对书中内容的把握也是如此,作者思考问题可能参杂了个人感情,也许会出现偏差,读者阅读过程所站的角度和理解能力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干扰。第一次思考后形成的读书笔记,或许不是最准确的,经历了第二次、第三次等多次思考后,才能彻底消化一本书。
重读的进行状态
在重读原书过程,不要占用太多的时间,也不要读得过于详细。重读应是随时的、短时间的,无拘无束,在原有的思想基础之上,寻找出新思想,形成新的读书笔记。当然,也可以通过重新写一遍读书笔记来刺激大脑再次思考,生产出更有价值的知识。
结语:
深度阅读,追求的是质量至上,并非数量的增加。泛泛地去读十几本书,或许还比不上深度阅读一本书的价值。懂得阅读价值的读者都会在读完书之后,选择复盘回顾,就是为了把书籍的知识再次进行发酵,继续放大阅读的价值。从旧知识中凝练出新知识、新思想,衍生新的逻辑思维,阅读的价值才能得到其应有真实意义。
由此可见,复盘是阅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我们不应该把它遗漏了。只要认真掌握好这5个要点,能够在复盘过程中摄取更多的精髓,让阅读与时间更具价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