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新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动力机制)

科技进步是经济平衡发展的关键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动力最直接的肯定。

是发达经济体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科技创新是落后地区追赶发达经济体甚至赶超发达经济体的根本动力。

首先,科技创新能够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经济社会通过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新设备、新的生产技术组合等。

不仅提高了对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而且由于生产技术组合的大幅度改进和技术水平的变革,提高了劳动参与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产出的增长;

 

其次,科技创新可以带来产业结构变革,优化产业结构,进而更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引导经济活动的生产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不仅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进一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引导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加环保的方向发展,增强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科技创新促使区域更好地融入国际分工,通过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效应和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使区域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优势环节。

虽然科技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赶超方面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实现技术突破、科技创新的难度与前期经济发展情况、产业发展状况和资本积累等有很大关系。

 

经济落后地区盲目地把社会资源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可能会得不偿失,难以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缩小经济平衡的动力作用。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无论是前期的资本积累还是产业发展,亦或是研发经费投入、科技创新的经验积累、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

即使在西部地区内部,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在上述方面也存在差异,再加上西部地区市场化水平相对滞后等原因,科技创新因素在西部地区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和作用大小可能与其他地区存在差异。

要解决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内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与外部区域的差距、平衡内部经济发展,要适时发挥科技创新的动力作用。

 

资本因素是经济平衡发展的加速动力

资本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是较长时间内生产产品和创造收入的能力。对于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研究,受到了很多经济学家的关注。

无论是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还是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资本因素在影响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

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平衡发展的作用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加速作用,作为生产投入的要素之一,对经济增长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地位。

资本所具有的长期的价值增值能力,是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最直接的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

 

除了得益于对外贸易之外,资本要素的快速流动和资本投入的快速增加是经济增长的加速动力,在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增加资本投入可以直接带动地区经济增长进而缩小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在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中逐步趋于平衡。

二是间接持续作用,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资本的形成依赖于储蓄,较高的资本投入直接带动了经济增长,然后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带动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那么居民储蓄水平则会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这就促使下一阶段的资本形成进而产生新一轮的资本投入,由此产生的良性循环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缩小了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推动经济朝着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

劳动力因素是经济平衡发展的基础动力

劳动力和资本同样作为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投入之一,是生产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人口经济学家指出众多的劳动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增长的重要因素。众多的劳动力既是生产要素的供给主体,又是消费市场的主体。

从劳动力的供给角度看,在我国经济改革阶段,农村释放出了大量的非熟练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涌入城市进入了工业、服务业等行业,构成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动力,并在之后的很长时期内由大量劳动力所形成的“人口红利”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技能熟练程度和专业化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逐渐积累形成的人力资本,是区域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从劳动力的需求角度看,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劳动力可以自由的在省际间、区域内自由流动,减少了社会就业中的结构性摩擦,降低了社会成本。

 

由劳动力自由流动所形成的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不仅降低了个人就业和企业需求的搜寻成本,提高了就业和用工的效率,而且由此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人口集聚更有利于合作交流和信息的传递,例如知识的传播和技术的扩散,这些将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效率和企业的生产水平,进而提高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产业结构相对滞后,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水平不足,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可能不足。

因此盲目的引导、增加劳动力,可能并不能很好的被西部地区各行业所吸收,难以发挥集聚所带来的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反而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进而不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平衡区域内部经济,另外西南和西北在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导致劳动力因素对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驱动作用存在差异。

政策制度是经济平衡发展的引导动力

新制度经济学家指出制度并非固定不变,也并非外生,制度变迁从根本上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经济一直贫困,而有的经济却走向繁荣。

可见,制度变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之一产权制度来看,产权的明晰和相应制度的完善不仅可以使市场机制在交易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而且产权制度的完善可以改变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经济运行的活力和效率。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早期阶段,首先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一制度变迁提高了对产权的保护程度,对经济快速增长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从市场化水平角度看,一方面通过改革措施提高区域市场化水平,不仅有利于资本、劳动等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由流动,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而且可以促进技术市场的完善,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转移水平;

另一方面,提升市场化水平更有利于政府发挥调节作用,更好界定市场和政府的定位,例如以前由政府调节的领域,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升转而由市场进行调节,调节角色的转换更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

 

同时疏通动力要素发挥作用的渠道,让技术、资本和劳动等动力因素更好的发挥作用,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缩小区域差距。

从政策变动和实施的角度看,政策可以被看作是体现制度特征的流量,我国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提高了我国的对外贸易程度。

使我国得以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由此带来的技术转移和国际竞争提高了我国的生产效率。

进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这都体现了改革开放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特征。

从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看,国家的改革和试点政策一般都是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实施,这给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飞跃。

 

随着时间推移,国家对于东部地区的政策供给以及东部地区对新制度和新政策的需求都要高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政策实施和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形成了良性循环。

政策制度在其中的引导动力不言而喻。鉴于此,要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实现动态平衡发展,政策制度的引导动力不可忽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