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资源分配的思维方式(三种认知思维转换)

一位富豪到华尔街银行借了5000元,借期为两周,银行贷款必须有抵押,富豪便用停在银行门口的劳斯莱斯做抵押。

银行职员将他的劳斯莱斯停在地下车库里,然后借给富豪5000元。

两周后,富豪来还钱,利息仅15元。这时候,银行职员发现富豪账上有几千万,问为啥还要借钱,富豪说:“15元两周的停车场,在华尔街是永远找不到的。”

从故事中你看到了什么?不要只把精力放在奸诈狡猾、唯利是图这些词上,把思维发散开,努力探究事件的深层次。

在皓添君看来,富豪的车就是存量资产,省下来的数百美元停车费,就是存量资产为他创造的价值。

更深一些我们可以说:资源放在手里,永远只是存量,不能产生额外价值,唯有流动起来,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创造财富。

 

从“静态存量”到“动态流量”

皓添君在了解当年的晋商和徽商时,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商帮眼中金钱从来不是“金钱”,他们把金钱看作是自己的货物。

为此他们还发明了一个词——头寸,来代指款项。而我们对于钱也就只会用收入、支出、存款、开销等等来形容。

你可能会说,这二者本质都是一样的,只不过称呼不同罢了,其实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前者称头寸,是把钱当成一种工具,用来为自己赚取财富;而后者则更看重获得和消耗钱的过程,把钱看作汗水的结晶、劳动的成果。

所以,二者对待金钱的认知是有本质不同的。

在这些大商人看来金钱是货物也是资源,它们应该像车轮般转动起来,转的越快产生的财富就越多,即使每一次转动获利很小,但长此以往,再小的利润也会积累成庞大的财富帝国。

这一“转动”,正是将静态存量转变为动态流量的过程。

 

从“劳动成果”到“生产工具”

如果你问一个上班族:你每天辛苦工作,早出晚归,那每个月最高兴的时候是哪天呢?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回答:发薪日。

没错,当发薪日到来,看到余额增加的那一刻简直整个世界都亮了!之后有人会拿着工资大吃一顿,有人会一股脑儿清空购物车,也有人会“精打细算”把钱存入银行……如此这般不一而足。

但是,通过上面的介绍,你有没有发现这些做法其实都是存量思维?与利用金钱获得更丰厚财富的动态思维背道而驰?

换言之,钱在大众眼中是是一种“劳动成果”,但在高手心里它是“生产工具”。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词,叫做“帕累托最优”,简单解释就是一种最高效的资源分配方式,也是一种共赢的理想状态

举个例子,小A买了一辆车,用来上下班代步用,后来换了一份工作,上下班都有班车接送,于是,他的车就闲置在家了。后来,他把这辆车借给了在家待业的小C,小C用其当作网约车赚外快,赚到的钱两人二八分。

如此一来,小A将原本闲置的资产重新流动了起来,极大提升了“帕累托效率”。

有时候,那些善于赚钱的人,往往都懂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道理。

 

从“数量单位”到“时间单位”

普通人和高手的金钱观,看似差在了技术层面,但其实是“思维层面”。

比如皓添君认识几个做政府工程项目的朋友,表面生意上红红火火,但私下经常吐槽自己的不痛快,原因很简单,就是很多面对大型企业的工程项目都需要垫款,用财务的话术来说,这个就叫“账期”。

在所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当中,有个不成文的潜规则,即“进水口快,出水口缓”,本质上,这也是一种“先服务,后付费”的财务模式。

应用到生活中就好比薪资问题,中国人喜欢比较月薪、年薪,而西方人看的是时薪。

比如一份工作月薪3万,每天需要工作8个小时;而另一份工作每天只需工作6小时,每小时酬劳200元。试问你会选择哪个?按一个月22个工作日计算,后者比前者少赚3000多块,但你每月却多了44个小时,可以拿来陪家人或自我提升,聪明人都知道怎么选。

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想着手里的“资源”能拥有多久,而应该思考,这些“资源”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为自己创造更大的价值。

———

在这个新的时代,社会分工逐渐明细化,要想晋升成功人士,必须具备建立在需求上的难以替代;要想提高财富上限,永远不要抱有“思维定势”,限制自己的想象与行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