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研究将中期提取对学习的间接作用拓展到类别学习领域。在连续学习中,相比中期重学,对先前所学信息进行中期提取,能够增强随后新信息的学习和记忆,这被视为提取练习间接效应。
类别学习的提取练习间接效应具有持久性影响
在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学习者许多知识都是通过归纳方法获得的:通过学习一个既定概念或类别的几个样例,学习者能从这些样例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并尝试整合和概括出对应的概念或分类模式。
因此,作为人类认知能力的基石,类别学习方法的优化关注的并非是对类别样例的纯粹记忆,而是最终的分类概括和迁移能力,以及分类能力的长时间维持性。
比如,在学习多个典型鸟类的样例后,学习者可以推断“所有鸟类都有喙和羽毛”的分类原则,并且在最佳情况下,学习者应当能在长时记忆中保留对鸟类的分类原则,以在未来的生活中也能区分鸟类与其他类别动物。
已有研究证明提取练习是适合不同学习材料的有效且稳定的学习方法,相比起重学,对先前项目的提取练习既能促进已提取的旧项目的记忆保留,也能增强后续新项目的学习,这分别为提取练习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然而,对于提取练习后的长时记忆保留间隔的研究结论不一。研究采用类别学习领域中经典的学习范式,探究中期提取对类别学习的间接效应优势以及该效应优势的时间持久性影响。
通过比较均使用新样例的迁移测试的不同记忆保留间隔,实验结果一方面再次证实了前人的研究结果,即高水平的类别学习中也存在提取练习间接效应。
另一方面发现,随着迁移测试时间的推移,无论是在立即迁移测试中亦或24小时后的延迟迁移测试中,都存在统计上等效的中期提取对类别学习间接效应优势。
对于分类学习,中期提取对长时记忆保持的优势并不会随着迁移测试时间的延长而改变,换言之,优化类别学习方法的提取练习间接效应具有时间持久性影响。
比如在Szpunar等人研究中,无论在性质相关或者不相关的学习列表中,经历多次中期提取的被试不仅在对最后一个列表的立即回忆测试中表现更好,还在延迟30分钟后的累积测试中对最后一个列表的延迟回忆也表现更好。
与之相反,研究发现提取练习的间接效应与直接效应的长时记忆保留间隔结果并不相同。以往有关提取练习效应直接效应的研究发现,在较短时间的记忆保留间隔中,重学条件的记忆表现甚至高于提取条件的记忆表现。
但在较长时间的记忆保留间隔中,提取条件的记忆表现稳定地明显高于重学条件的记忆表现。
可见,最终标准测试之前的记忆保留间隔是影响提取练习直接效应的重要因素,提取练习的益处似乎随着记忆保留间隔的延长而增加。
Rowland的元分析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基于159个效应值的数据发现,提取练习效应在记忆保留间隔大于1天的情况比记忆保留间隔小于1天的情况更大。
然而,在类别学习领域中,延迟的记忆保留间隔不一定对学习起到积极影响。一方面,研究者将记忆保留间隔操控为被试间变量,比较立即测试和一天后的延迟测试下,多次提取练习对鸟类自然类别材料学习的影响。
结果表明,无论在再认还是分类的最终测试中,提取练习直接效应没有表现出对延迟测试的积极作用,与以往配对材料、散文段落信息等研究材料不一致。
另一方面,对于另一种优化类别学习的稳定方法——交错呈现学习顺序,研究者操纵时间间隔为被试内变量,考察当测试延迟一天时,增加的时间间隔是否会影响交错呈现优势,结果仅发现了学习呈现顺序与类别类型的交互作用。
即延迟的记忆保留间隔并没有调节这种交互作用,也不能改善交错呈现的优势,与先前在学习过程中增加重复特定项目记忆之间的时间间隔会带来显著的记忆好处的研究证据不同。
结合上述结果可见,不同于其他学习领域,提取练习对类别学习的直接促进作用和间接促进作用似乎都不受记忆保留时间的积极影响。
因此,对于研究检验的中期提取对类别学习间接效应的时间持续性影响可以从以下两点解释。其一是研究采用的类别学习任务本身不受到或很少受到记忆保留时间的影响。
与一些低水平学习任务相比,例如记忆图片、单词列表、散文段落等任务,对概念或类别的学习不仅仅是记住呈现的具体样例,还需要基于这些样例信息整合、抽象和概括出所属类别的一般分类原则或分类模式。
因此,学习类别的知识和分类远远超出简单记忆反应所需要的认知过程,同时这些额外的认知过程可能会巩固记忆编码、储存和提取,留下更丰富的记忆痕迹,进而比提取的积极认知作用更加能够抵抗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遗忘。
对教育的启示
类别学习是个体如何获取关于世界的知识和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知能力的基石,对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等高级心理活动有重要意义。
如何优化类别学习的方法是一个现实意义重大的问题,因为在生活中对概念或类别学得越准确和越快,就意味着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越有益。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对先前学习的类别进行中期提取可以促进对后续新类别的学习。但是在现实教育背景中,人们难以意识到中期提取对学习的间接益处。
一方面,人们在学习类别时,更常用重复学习、重点强调等学习方法,比如,面对一个新概念或新类别,学生总是不断翻阅课本同一个部分,对内容重复学习和记忆。
另一方面,测试往往被认为一种评估学习效果的工具,比如,对教师而言,测试得到的成绩作为评定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客观依据,而对学生而言,测试的体验和结果可作为评估知道与不知道的手段。
因此,人们缺乏对测试作为类别学习优化方法的认识:测试涉及的提取练习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一种高效且稳定的学习方法,既具有对已测信息的记忆保留直接作用,又具有对随后新信息的学习促进间接作用。
特别地,提取练习间接效应是近十五年才得到各领域研究者的青睐和证实,能准确认识这一效应优势并且运用到实际学习或教学的学习者和教学者寥寥无几。
研究重复并拓展了前人在类别学习领域证实的提取练习间接效应,结果发现,对先前学习的类别进行中期提取有助于后续新类别更好地学习,甚至在自控步调的自我调节学习下,中期提取也能对后续新类别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并且这一间接益处具有时间持久性,即使在24小时后,还能维持中期提取增强后续类别学习的分类迁移能力。
另外,研究还发现了不同的中期提取类型均不影响类别学习的间接效应,无论采用何种中期提取方式,或者中期提取在何时发生,对先前类别进行中期提取都可以优化后续新类别的学习,提高类别学习的迁移分类能力。
这表明,提取练习间接效应对类别学习方法的优化是一个相对稳健的方式,它不仅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还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中期提取形式,甚至在学习时间较为充分的自我调节学习中也能发挥积极作用。
更为关键的是,编码努力和策略转变是发挥中期提取对类别学习方法优化作用的重要机制。
这意味着,在实际学习中,中期提取既可以保持甚至提高后续类别学习的注意力,减少走神,投入更大的编码努力,还可以通过提取经历后得到的反馈不断调整学习策略。
实际上,优化类别学习的方法很多,研究并非让学习者和教学者完全摒弃已有的学习或教学方法,而是给他们提供另外一种途径进行因材施教,促使人们意识到在某些方法在某些情境不适用时。
比如,对于学习者而言,可以在日常学习中多采用低风险的中期自我测试,在评估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促进后续学习的编码努力和策略转变,使学习得以更有效进行。
而对于教学者,中期提取可以作为后续学习的准备手段,将一个课程科学地划分为更小的板块内容,在学习后面的板块内容之前,对前面的板块内容进行中期提取,使学生经历中期提取的认知过程,并根据提取反馈增强随后的学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