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自信”害了ofo
ofo创始人、CEO戴威,最近比较烦。
一周前,他向全体ofo员工发了一封内部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向死而生、破釜沉舟的悲壮。
提到ofo,就不得不提朱啸虎,金沙江创投基金合伙人,董事总经理。
朱啸虎早在2016年2月就投了ofo,并在2018年1月将股份全部出清,接盘者是马云的阿里巴巴。
其实朱啸虎并不是非要急于套现,他曾极力撮合ofo与摩拜的合并。但这个提议,却遭到了戴威的强烈反对。
于是,2017年末,我们在公开场合听到了朱啸虎的这句话:
“我最讨厌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创业者!”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说,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这是一种典型的“过度自信”的表现。
有人说,戴威的过度自信是ofo的双刃剑。
ofo是否会因为“过度自信”而就此沉沦,我们犹未可知,但至少,ofo正在经历因“过度自信”所带来的苦果。
何为“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理论被誉为行为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前景理论、后悔理论和过度反应理论)。它指的是:一个人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结果,并高估自己的做事能力以及相应的成功概率。
过度自信的案例,古已有之。
赤壁战前的曹操,灭袁绍、败袁术,坐拥冀、青、幽、并等八个州,虎视天下。
志得意满的曹操决定尽快挥师南下,扫平东吴;而谋士贾诩则建议不可急于一时,应先安抚荆州百姓,同时建造战船、操练水战,若干年后再徐图攻之。
信心爆棚的曹操哪里听得进去,他当即拍板,携80万大军与东吴决战。怎料,正是这场在他看来胜券在握的战役,却成了他这辈子最刻骨铭心的一次失利。
古今第一人曹孟德尚且如此,我等凡人有岂能免俗?
在“大众创业”的背景下,不少创业者其实也是过度自信的。
有统计数据表明,对于初创类企业来说,存活达到5年的概率不足30%,换句话说,将近70%的初创类企业,会在5年之内倒闭。
但是,如果你问这些企业的创业者“你觉得公司能否活过5年”时,相信80%甚至90%的创业者都会自信的点点头。
过度自信:当自信程度超过了你的实际能力
过度自信的成因,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心理学中的“自我归因偏差”。
加拿大心理学家齐瓦 · 孔达(Ziva Kunda)在《社会认知》这本书中,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
人们会不由自主的夸大自己预测的准确性,尤其在他们期望一种结果,而这种结果确实发生时,往往会过度估计自己在产生这种合意结果中的作用。
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知识的准确性和个人能力,这种“自我归因偏差”使得人们不断产生积极但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引发过度自信。
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你在某个领域掌握的信息、积累的知识越多时,越有可能陷入过度自信的泥沼。
比如,虽然彩票中大奖的概率是千万分之一,但仍有大批人乐于去赌一把。而且,当他们进行了中奖数字的统计分析,掌握了更多所谓的“中奖数据”之后,会更加坚定买入的信心——虽然能否中奖纯粹拼的是运气。
再比如,当你没接触过股票、不懂炒股时,如果让你买卖股票,你肯定是自信不起来的,因为你没有这方面的知识积累。
而随着你逐步接触、学习如何炒股,你积累的信息和知识多了起来,能力有所提升之后,你的自信心也就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能力、自信会同步增长。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力增长的速度往往赶不上知识与信息获取的速度,甚至会出现知识储备继续增加,能力却已停滞的现象。这个时候,增长的就只有知识和信心了。
虽然你的能力却已经到底天花板,但你并未发觉。你所能感受到的,是源源不断的知识摄入,以及随之爆棚的自信心。
当自信程度远远超过你的能力水平,过度自信就出现了。
过度自信促使人们做出大量错误交易
心理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一些需要掌握大量知识的特定职业,往往与过度自信联系紧密,比如外科医生、投资者、工程师、老师、律师,甚至是心理学家自己。
这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投资者。
工作的缘故,我见过很多专业的股票交易者,他们被称为“投资专家”。一旦赚了钱,他们往往将原因归于自己精明的分析与正确的操作,而一旦亏了钱,则将原因归咎于运气差以及一些客观的不可控因素。
在股市中,这样过度自信的专家着实不少,比如一次次的抛出“XX底”,又一次次被打脸的李大霄同志。
结合上一段我们讲的过度自信的原因——其实这些专家的能力已经停滞不前了,但正因为他们掌握的信息量不断碰撞,才导致了更为突出的过度自信。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在过度自信的状态下,往往就会做出一些不必要的交易。关于这一点,相信做过股票、基金投资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
过度自信会导致我们对投资结果显得格外乐观,对于一些可做可不做、把握性不大的交易,我们的潜意识里更容易相信自己会成功,进而选择出手试一把。
可事实证明,对于股票这种带有运气成分的投资,过度自信状态下的操作,结果往往负多胜少。
投资中,我们如何避免过度自信?
首先,积累足够的经验。
股市里金有一句话,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牛熊市历练,不能算是合格的投资者。牛市里谁都能赚钱,信心最容易爆棚,但只有最难熬、最赔钱的熊市,才是磨炼心性的最佳场所。
当投资者经历了一轮完整的牛熊市,才能尝试去理解心态在投资中的重要性,才能在任何场合下都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并克制过度自信的心理苗头。
其次,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评判自己。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过度自信往往是自己评价自己时发生,而当我们去评价别人的时候,往往会更加客观,结果也相对准确。
股市历来是“七赔二平一赚”。一方面,很多人都知道且认可这个规律,但另一方面,他们又都过度自信地认为,自己能成为那“一赚”的人——这就很矛盾了。
外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贾跃亭造车计划本身就是个无底洞,但这依然挡不住孙宏斌、恒大以及最新的美国金主抛出的橄榄枝,虽然曾经自信满满的前两位,已经失败了。
所以,当我们在做一些重大的投资决策时,不妨跳出主观的身份,以第三者的立场审视自己,这样往往能让视角变得更高,视野变得更开阔,最终的决策也往往更理性。
适当的自信是成功的催化剂,但过度的自信就等于自负——虽然二者只有一字之差,但结果却大相径庭。请时刻警惕过度自信,别让它成为你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