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配置效率的实现条件(它对经济结构影响有多大?)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再加上新冠疫情爆发后,国家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格局。上市公司作为微观经济的重要参与建设者,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资本配置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资本配置效率

资本配置效率是经济学及财务学领域学者一直关注的重点问题,而企业的盈余信息是企业资本配置及流动的重要参考指标。通常而言,较高质量的盈余信息可以降低企业内部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弱化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进而利于企业投资决策,优化资本配置从而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

 

资本配置是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着力点,亦是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其配置是否有效直接影响我国微观企业的成长发展,进而作用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增长的可持续性。

微观企业的资本配置是在企业经营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决策者最大限度的利用可获得资本(股权或者债务),即企业可支配的现金流进行企业的投资决策,实现企业的收益最大化,进而提升企业价值并为股东创造价值,其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已有研究发现,企业的信息质量、信息透明度是影响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影响决策者在投资活动中最直接和关键的是企业的盈余信息。然而,近年来学者发现,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资本配置效率仍然较为低下,资本市场仍然普遍存在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现象。

因此,对资本配置效率的研究仍具有重要意义,亦是经济学和财务学一直以来热讨的话题之一。已有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效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企业的信息质量越高,其投资效率也越高。Bushman and Smith的研究指出:会计信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资本配置效率。

 

第一,帮助管理者和投资者甄别出投资项目的好与坏,第二,能够弱化管理者代理行为,从而避免管理者因道德风险引发的自利行为,促使其将企业有限的资金投向更优的投资项目,第三,通过降低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影响企业的资本配置、生产效率和价值创造。

公司盈余信息质量的提高,一方面便于外部资金提供者确定公司是否具有增长潜力以及投资机会的前瞻性和风险性,并决定是否给予公司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便于强化投资者对管理者进行监督与激励,有效抑制管理层的自利行为及道德风险,进而促使管理层在进行投资项目选择时会更加谨慎,降低因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导致的无效或低效资本配置,提高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而提升企业价值。

 

当前,会计研究领域对于会计信息与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仍十分关注,但迄今为止,现有的大多数研究集中于探讨会计信息对管理层投资决策行为以及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较少有学者对投资效率加以细化(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进行深入分析。

因此,本文在现有文献基础之上尝试探究企业的会计信息(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投资不足、投资过度)之间的关系,以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并对盈余质量以及资本配置效率等领域的研究做出有益补充,同时,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监管部门针对如何健全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盈余质量制定相关政策。

二、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

1958年,学者Modigliani和Miller首次提出企业的实际投资决策并不受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的影响,即资本市场是完美的假设。此后,诸多学者基于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学者们发现,现实市场中受市场参与者间的信息不对称、管理者的道德风险以及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资本市场并非完美。

 

因而,在非完美市场下,Verdi指出财务报告质量通过会计信息的监督作用降低了代理问题,从而有效改善企业项目选择,降低融资成本,最终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公司高质量的盈余信息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投资者的必要报酬率,进而减少公司外部融资成本,由资金问题所致的投资不足问题则得以缓解。且由于不完美市场下,企业内部资金的束缚会制约资本支出的开放性。

除盈余质量水平外,预期盈余质量同样会影响公司投资情况。Biddle验证了低质量的会计信息通过影响投资者和管理者的投资机会判断以及增加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这两条路径导致企业的低效率投资。

 

相反,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有正向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Bushman and Smith在此基础上还发现,一定程度上会计信息还具有一定的治理作用,其通过契约的形式影响公司治理机制进而影响经济效果。与Biddle相似,Collins and Kothari和Barth认为,投资者判断企业投资机会和盈利能力受企业盈余水平的影响。

另外,公司盈余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缓解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便于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与恰当激励,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抑制其自利行为,避免因管理层的道德风险而进行自利性投资,从而使得管理层在进行投资项目选择时会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角度,促进投资效率的提升。

 

刘慧龙等实证检验了在控制决策制定权和决策控制权的情况下,盈余管理与资本配置效率的关系。朱志标通过实证检验盈余信息质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发现,高质量的盈余信息表现出较高的投资效率。

冼依婷和赵兴楣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盈余管理程度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盈余管理程度与企业非效率投资显著正相关,且盈余管理程度高会同时增加投资过度与投资不足的非效率问题。综上所述,盈余质量的提高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其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且发挥积极的治理作用,提高企业投资效率,进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梳理现有相关文献及其相关理论,根据文献回顾以及理论探析可以得出,较高质量的财务盈余信息可以缓解管理层和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公司融资成本,提高公司外部资金的获取,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资金不足而导致企业放弃对企业有利的投资机会。

 

同时较高质量的盈余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发挥监督治理作用,减少企业管理层因机会主义行为而导致的非效率投资(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现象,此外,较高的盈余质量亦可缓解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代理问题以及大小股东之间因掌握的信息差异而产生的代理问题,减少资产替代和大股东掏空行为。现有学者对过度投资的研究颇丰。

基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样本,研究发现较低的现金股利政策助长了企业过度投资的现象,但是治理机制能有效抑制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学者们在变更了公司治理因素的衡量方法(南开治理指数)后,同样得出了公司治理机制能约束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然而,关于对不同投资行为(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影响,缺乏进一步探讨。

 

周春梅研究表明企业资本配置效率深受盈余质量和代理成本的显著影响,其高低可通过调节代理成本加以实现,且这种影响在过度投资的情况下更为明显。

三、产权性质、盈余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

由于我国企业产权的天然差异,当持股主体直接或间接为政府或国家时,则为国有企业,即具有行政性质,而持股主体为自然人时,则为非国有企业。我国企业受到的监管和约束固然也因持股主体即终极控股股东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由于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担保机制和融资约束两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盈余质量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中有所不同。

 

与国有企业相比,首先,非国有企业存在信贷歧视的现象,其融资约束更为凸显,并且在政府资源获取上也具有劣势,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因政府隐性担保而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结语

总的来说,非国有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更高,因缺乏充裕资金满足其项目投资需要,企业的投资不足行为较为凸显,主要依靠权益融资或者内源融资,其次,非国有企业股东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仅以盈利为目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管理层与股东间利益存在一定差异,代理冲突与信息不对称程度较大,使得管理层因自利行为而导致过度投资或者无效投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