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资产规模扩张的总体分析
从结构上看,已逐渐形成以国有大型银行作为顶层,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中间层、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作为底层的多层次银行机构体系;
从数量上看,在我国共有不同类型银行金融机构4608家。
本文的研究样本涵盖我国国内主要的商业银行,尤其以我国A股上市商业银行为主。
这些商业银行上市时间相对较早,数据口径一致,公开披露的数据较为完整规范。
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均一致认为,企业扩张是精细化分工后的必然结果。
亚当·斯密和马歇尔认为分工是规模经济产生的主要原因。
即分工内在要求企业扩张,而企业扩张后产生规模经济。
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受市场经济界限的局限。
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企业扩张的动机在于追求规模经济。
现阶段的研究结果表明,追求利润持续最大化是公司扩张的根本原因。
奈特强调,公司获取垄断超额利润的可能性构成公司持续无限扩张的强大动力。
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银行资本或总资产、营业网点、业务范围和员工数量等因素的投资增加,引起单位经营成本降低,继而增加单位收益的现象。
它反映银行经营规模变化而引起对银行经营成本和收益的变动关系,具体体现在银行资产规模和信贷规模的扩大;
不断添加分支机构和经营网点,扩充其经营业务范围,增添银行从业人员。
一般说来,当规模扩张导致平均收益大于平均运营成本时就是规模经济;
当前者小于后者时就是规模不经济;
而当两者相等时则是规模不变。
例如,一家银行的固定经营成本维持不变,其经营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大大降低单位资本的经营成本。
同时银行间不同产品线范围的延伸经营;继而使银行综合收益升高。
在这些有力政策支持下,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增长4倍,总负债规模也增长近4倍,均展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
同时存款总额增长3.5倍,贷款总量增长4倍。
(一)银行业资产规模扩张阶段性趋缓
第一阶段是从二〇〇九~二〇一二年,该阶段银行业资产表现出迅猛扩张,大力开疆拓土,4年间资产规模近乎翻一倍,总资产平均增速20.62%。
第二阶段是从二〇一三~二〇一六年,该阶段虽增速不及前阶段但仍表现出快速扩张,4年间资产规模上涨50%,其总资产平均增速仍有14.83%。
第三阶段是从二〇一七~二〇二〇年,该阶段也表现出扩张特征,但增速已大幅放缓;
4年间资产规模上涨26.6%,总资产平均增速降为8.33%。
表明银行资产规模虽仍不间断扩张,但规模扩张惯性战略已经“老态尽显”,明显放缓。
(二)银行业资产规模扩张的亲周期性
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快速扩张与中国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增长密不可分。
商业银行在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进程中扮演着社会资金收集者和经济建设资金提供者的角色,带动银行业贷款规模的稳步扩张。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外部环境的紧张局势和国内经济新旧动能的大调整均导致中国经济发展曲线承压、制造业投资持续低迷;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及银行业贷款规模扩张增速的急剧下降。
具体来看,2019年整体经济下行GDP增速降至6%,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同时贷款增速也相应受到影响降到8.01%,同比下降4.9个百分点。
而二〇二〇年受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全球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内新冠疫情被国家和人民有效抑制住,公民积蓄已久的消费热情爆发。
同时投资和进出口增速也稳步回升,在“经济三驾马车”的带动下,银行业贷款增速出现“强劲反弹”。
银行业狂热追求信贷规模扩张。
截至二〇二〇年十二月末,中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突破172.75万亿元,比二〇〇九年末增加4倍;
人民币贷款复合增长速度高达13.58%。
在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和利润增长的驱动下,银行通过大量发行同业存单主动负债扩张资产负债表;
再将同业筹来的资金配置到同业理财、非标等期限更长且风险更高的银行产品中赚取高额息差。
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一边促进银行规模扩张,一边在银行内部积蓄大量规模和期限错配风险。
银行业的信贷投放具有鲜明的顺周期特征,贷款投放与宏观经济之间密切相关。
在经济上升期间社会需求回暖,企业订单增多,企业需要资金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银行信贷就如实体经济的“血液”促进企业更好的运转和整体社会经济脉膊强劲的跳动,而在经济下行期间公众需求不振,企业订单萎缩;
企业防范风险大幅缩减生产规模,企业资金需求锐减,银行感受到“经济寒潮”也谨慎“惜贷”;
进一步加速经济衰退。
二〇二〇年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中行行长王江提出,银行业是顺周期行业;
若银行业在社会经济衰弱期采取谨慎“惜贷”策略,会加速促进经济恶化。
GDP增速与银行信贷投放增速的相关程度较高,经过测算其相关系数为0.6。
(三)银行业信贷扩张主导社会融资规模增长
银行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是国内经济规模的飞速成长。
依赖于国内制度红利、迭加人口红利和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红利等国内外有益因素,中国经济迈向腾飞的快车道;
近1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达到10.82%。
银行业贷款增长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长高度同步,存贷款规模与宏观经济总量紧密相关;
宏观经济拉动社会需求从而带动银行规模扩张,经济的发展与信贷规模扩张形成一个正向循环引导社会融资规模也在持续上涨。
二〇〇九~二〇二〇年,银行业信贷规模由9.59万亿元跃升至20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92%。
这12年内,宏观经济高速发展带动银行信贷业务快速扩张,宏观经济发展模式以投资拉动为主要引擎;
在该引擎强力跳动下社会经济总量快速拉升直接拉动社会融资需求迅猛增加;
社融总量从二〇〇九年的13.9万亿元增长到二〇二〇的34.79万亿元,上涨150%。
而其中60%以上融资需求均依赖于银行信贷业务实现。
二〇二〇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规模20万亿元远超去年同期水平16.8万亿元,增加19个百分点。
体现金融体系对整个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依然稳健,信贷规模仍旧保持较高扩张水平。
“信贷周期”理论侧重于银行信贷的高杠杆放大效应,在经济复苏期间社会需求明显回升;
企业由于订单增多而需要增资扩产,银行扩大信贷就如“血液”促进企业更快的发展和整体社会经济脉膊强劲的跳动;
而在经济疲软期间社会需求萎缩,企业订单锐减;
生产停滞,银行也“惜贷”;
进一步加速经济衰退。
这种杠杆效应是相互的;
信贷投放可以加倍增加银行收益,而资产价格的涨跌也会不断压缩或膨胀银行的信贷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