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相互需求理论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批判)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把人的需求抽象为几个概念。另一部分是通过模型把人的不同需求表现为一个分层堆叠的塔型结构,意在表明人只有实现了这个结构中的底层的需求才会去实现上层的需求。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对存在的总结,第二部分就是一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实质,就是在解构人类原本的世界观和生命情感。

 

可以先回顾两个事件。“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这个事件中,朱自清的行为是在维护自己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尊严,按照这个模型,就是在通过拒绝底层需求满足的方式获得更高层次的需求。另一个事件,是红军过草地。红军面前路途艰险、缺乏补给、后有追兵。这样的情景下,按照马斯洛的模型,应该就地解散或投降,而不是冒着生命危险坚持。这时候,就可以看出人的需求不是分层的,而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中国人乃至广泛人类的本来面目。我们有三纲和五伦,我们同一个人身上既有君臣关系(现在的“君”体现为中华民族),又有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这些是同时存在,而不是分开的,人的成功与否就体现在这些关系之中,而不是自我实现。就像我们的血肉和骨肉,都是互相结合在一起的,人的里里外外都是如此。父母为了养育子女,会把有营养的食物留给子女;缺磷土地上的作物,尽管母体矮小没有光泽,它们的种子也会聚集母体大量的磷。这是人和其他生物本就存在的生命情感。

以上是在战乱的、贫瘠的状态下发生的事件。而在和平的,富足的状态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又该做何评价呢?它依然是种扭曲的意识形态,并不是普遍规律。这种观念人本没有,但人会被它所规训。在富足条件下,既然人始终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就不存在先满足底层需求再满足高层需求的过程,而是同时去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正是人们按照这个模型实践,才会出现物资贫乏、精神也贫乏的情况增多;也会出现物资富足而精神贫乏的情况增多。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现为不同需求相互冲突时的选择,如果把不同需求进行分层,那么它的前提也就不可能是富足的,因为只有在贫瘠时,才会有层次上的对立。而实际上,贫瘠时,人的高层次精神需求未必就没有得到满足。设计这种对立意在说明: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需要更高的成本,更多的物质。只有在富足时,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才能满足。更直接一点就是:人只有付出更高的成本,有更多的物质基础才能得到精神满足,才可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时的价值观已经非常扭曲了。更进一步,是在讲:人只有花费更多才可得到精神满足。由此可见:看似中肯的模型,实则藏污纳垢,为消费主义创造理论基础。因为只有耗费更多,才能造成层次上的对立。但实际上,需求不是分层的,不同需求之间即便在极端情况下出现了对立,我们还是要选择更高层次的需求,用智慧化解对立,以行动追随本心。

人的需求是发自人内心的生命情感。如果把需求拆解成一个一个概念,或许有助于看清需求是什么。但同时,这种形式上的分离也容易使我们产生一种错觉:错误地认为不同的需求是分离的、分层的。这个分层模型的一个应用场景,就是资本社会产品营销中对用户群体所谓的需求分析,这其实不是分析而是重建,先解构了人原有的生命情感,再建构一套符合商业利益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是客观规律,人无论在何时都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除非是符合这个模型或被这个模型驯化的人。当代的人之所以会频繁面临不同需求的对立,是资本商业想要把他们更高价格的满足精神需求的商品推销给我们,我们将因此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我们应该扬弃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层次,而把这个理论变成马斯洛需求类型归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