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卿.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J].世界经济,2015,38(07):120-142.
该文以1997年与2007年两张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在一个多区域的投入产出模型框架中,从静态与比较静态的视角考察了中国八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与反馈效应。分析得到以下基本结论:
第一,1997—2007年,区域内乘数效应在下降,而区域间的反馈效应与溢出效应在上升,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区域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区域间的产品及要素流动更加顺畅。但八大区域3类效应系数的变化幅度并不完全相同,体现了不同的变化特征。通过扩散度系数与感应度系数来考察我们更加关注的区域间溢出效应,发现东北、西北、西南这些中国内陆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越来越受到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性影响;同时,以北京、天津及河北、山东为主体的环渤海地区,在进入21世纪以来对中国经济的带动作用变得越来越显著,表明了中国第三增长极的崛起。与此相反,东部沿海与南部沿海地区对中国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在减弱。我们发现,在引入规模效应之后,区域间反馈与溢出效应的贡献在增强这一总体特征没有改变,该两类效应对中国总产出的贡献已分别由1997年的0.7%与18.1%上升到2007年的0.9%与21.4%。这进一步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渐次深入以及不同区域市场融合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也逐渐从依靠本区域最终产品生产的拉动转向越来越多地依靠外部区域最终产品生产的拉动,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已经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动力源。
第二,从产出增长的动态变化看,虽然区域内乘数效应变动带来的总产出的增加大于区域间溢出效应与反馈效应的贡献,但10年间后两者所带来的总产出的年均增长率都超过了前者。对溢出效应的变动进一步按来源地区分解发现如下两大特征:一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对各个地区都有着相对较大的溢出性影响,尤其以东部沿海与南部沿海地区的贡献最大;二是中国八大区域间溢出效应具有较为强烈的地缘性特征,即较为邻近的区域间有着相对较大的溢出性影响。
第三,我们对溢出效应的变动进一步按三大需求要素分解后发现:一方面,总体上看,中国地区间溢出效应的增加仍然是最终需求总量增加带来的,其中又以投资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出口与消费增加的贡献,但过度依赖投资与出口的拉动作用也会对经济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促进消费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是当前与今后一段时期中国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分区域看,投入产出结构变化对不同区域溢出效应增加的影响差异较大:在东北、京津、南部沿海、西北地区,投入产出结构变化对它们各自区域间溢出效应的贡献均超过了投资、消费与出口因素变动的贡献。这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在于,投入产出结构变化并不必然比总量扩张对溢出效应的贡献小,各地区应重视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这也是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条必由之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