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互联网泡沫,离不开2000年爆发的互联网经济危机,一大批新兴的初创公司沉迷于互联网“新经济”的泡沫中,上市后争夺的头破血流,刺激着股价的不断飙升,股市充满着经济繁荣的气息,最终因为违反价值规律,繁华的经济泡沫瞬间破裂,行业巨头们迎来股价暴跌,市值蒸发不可估量,随后裁员、并购、倒闭、破产、资金链断裂等,如同雪崩一样将整个行业全部裹挟而去,据统计,全球至少有 4854 家互联网公司被并购或者倒闭。
而如今,小米、美团和拼多多等国内企业在2018年扎堆上市,IPO的融资记录不断被刷新,但上市之后却也股价大跌。国际巨头Facebook、亚马逊、苹果、Netflix 和Alphabet等也在一夜之间市值蒸发 1400 亿美元,关于互联网寒冬的言论亦不绝于耳。
近几年来,科技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支付到出行、从网上购物到无人零售,互联网科技巨头们成为全球市场最耀眼的存在,当区块链、比特币、新零售、共享经济、人口红利等互联网新词汇的出现,不少创业公司执着于风口的追逐,最终只有少数头部企业成为飞起来的那只“猪”,多数摔死在风口的门前。
例如此前的风口“共享经济”,从单车到电动车、汽车,各行各业开启共享模式,似乎只要与“共享”有关都容易得到资本的青睐。但这种使用烧钱来换取大规模的用户增长,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技术和用户壁垒,因此用钱吹起来的风口生命周期愈发短暂,风口一过,徒留少数实力强劲的“猪”,大多数只能被重重摔下。
而此次在中国发生的互联网经济破裂,与2000年的经济危机有诸多相似之处,互联网市场虚假繁华,资本追逐着新出现的市场风口,逐渐演变为被资金捧大的经济泡沫;其次,不得不提的是,从2000年所谓的“新经济”,到如今的“新零售”“共享经济”“区块链”等,都有脱离现实情况的“概念经营”问题。
尽管大多数的企业在寒冬中艰难生存,但辩证的看,此种环境也是逆境求生的绝好时机,无需在资金泡沫膨胀之时,因资本展开无休止的竞争,反而能得到潜心研究产品、完善技术、调查市场及用户的新机遇。因此,面临互联网经济泡沫,企业应该如何把控本地市场呢?
首先,紧跟本地市场发展方向。相较于外来企业,本地企业最大的优势除了渠道资源,更大的优势是其对于本地市场环境、用户心理、行业动态等诸多方面的深入了解。所以在进入目标市场之前,要对本地市场的社会环境、用户心理、文化氛围、人文历史等进行调查分析,时刻保持敏锐的市场嗅觉,把握住本地市场经济的走向。
其次,不要一味的追逐风口,保持谨慎、具有判断力。人口红利的消失、流量获取成本及难度的上升,不是所有的风口都具有持续的生命力,与其一味追逐风口,不如抓住本地用户及市场的空白处。
最后,满足用户需求,融入本地市场。对于不同的市场,要尊重其存在的文化、习惯、观念、偏好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针对不同市场采用不同的本地化策略,尽快的融入本地市场。润界本地化常年为海内外大小企业提供本地化服务,精准的翻译、优质的后期制作、多元的渠道资源,以及丰富的多语言文化产品,为客户提供专业的音频处理、视频处理、字幕翻译与嵌入、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本地化翻译、多语言图形图像设计和排版等服务,加快实现企业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愿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