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风险防控措施如何把控(如何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应急管理部党委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增强风险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加快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抓细抓实应对秋汛、救灾救助和安全保供增产等各项措施,守护人民生命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补好灾害预警监测短板

协同应对系统性风险

 

 
 
 

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的演进突破部门、地域、流域、条块、军地等边界,但预警信息却由于人为限制而难以实现整合共享,这与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需求不吻合。

未来,我国应以全流程管理为基本理念,建立分散监测、集中研判、统一发布、分头响应、统筹协调的灾害综合预警机制。

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立足防大汛、抗大灾,针对防汛救灾暴露出的薄弱环节,迅速查漏补缺,补好灾害预警监测短板,补好防灾基础设施短板。笔者认为,在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严峻复杂形势下,补好“两块短板”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不被自然界重大风险所迟滞或中断的关键性举措,其意义必须从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加以理解。

今年8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造成全球范围内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包括热浪、强降雨、干旱、热带飓风等。在我国,河南、陕西、山西等地的异常强降雨引发严重的暴雨洪灾。在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全球化、农业现代化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社会系统空前紧密耦合、相互依赖、连锁互动,自然灾害的链条沿着人为构建的关系链条和网络不断延伸。同时,自然灾害与事故灾难关系日益密切,导致严重的“自然—技术灾害”。例如,暴雨造成矿井被淹,暴雪引发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等重要基础设施发生级联式崩溃等,跨越了四大类突发事件的界限,原先基于部门职责的灾害预警模式已不适应形势要求。多种灾害叠加在一起,就有可能产生后果的“整体涌现”效应或多点同发,挑动社会舆情的“神经”,也挑战及时、有效的应急响应。

极端天气事件的小尺度性和难以预测性给精准预警带来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彰显灾害综合预警的极端重要性,这是因为:即便原生灾害不能及时被监测预警,灾害综合预警系统也能对“下游”提前发出警报,提示其转移安置公众或做出应对准备,进而剪断风险演进、传导的链条,避免次生、衍生的灾害。实现灾害综合预警,可以使相关部门、人群可以得到统一、而非相互冲突的预警提示,便于其综合研判、采取适当的响应行动,避免“千条线”与“一根针”的尴尬。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提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现代化的新理念。与自然灾害抗争,我们要更多地尊重自然、理解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去年汛期,面对1998年以来最大的洪涝灾害,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应急管理部发挥重要的统筹协调作用,水利、气象、自然资源等部门发挥专业优势,各方协同努力,创造了“大灾小害”的奇迹。在预警发布后,大规模转移安置公众、综合运用蓄滞洪区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启示我们,整合应急管理部的综合优势和其他部门的专业优势是应对巨灾的法宝。我们要把这一经验延展到灾害综合预警中,并以制度的形式将其固化。

多年来,我国灾害预警以单灾种为主,气象、水利、地震、自然资源、林草等部门尽管都建立了自己的预警系统,但没有着眼于多灾种、灾害链的考量,其整合性严重不足,存在着顽固的部门信息壁垒,难以应对灾害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的演进突破部门、地域、流域、条块、军地等边界,但预警信息却由于人为限制而难以实现整合共享,这与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需求不吻合。

在新发展阶段的应急管理工作中,有效的灾害预警监测是“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应急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综合优势,有效整合、协同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尽快补齐灾害预警监测的短板,实现对多灾种、灾害链的综合监测、研判、预警,从而做到从安全角度积极应对,全面提高灾害防控水平,让供应链产业链更加安全、更有韧性。

目前正在推进的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就包括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从2020年开始,我国开展为期三年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综合国力调查,有助于我们摸清灾害底数。事实上,这些都为实现灾害综合预警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我国应以全流程管理为基本理念,建立分散监测、集中研判、统一发布、分头响应、统筹协调的灾害综合预警机制。在国家层面,这一机制应做到以下方面:

第一,分散监测。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对致灾因子的活动,要利用专业人员、专门技术的优势,分别进行动态监测,收集相关数据。

第二,集中研判。目前,相关涉灾专业部门对各自监测致灾因子已经建立会商制度,但没有考虑到脆弱性因素,实质上不过是致灾因子综合分析。应由应急管理部牵头,发挥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的作用,召集相关地方、部门,在参考专家建议的基础上,进行综合风险分析,作出预警发布的决策。

第三,统一发布。预警信息发布的内容、对象、范围等确定后,由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统一发布,以发挥其传播范围广泛、渠道为公众所熟知的优势。预警信息包括具有指导性的明确响应行动建议,规劝、督促预警对象采取有效的响应行动。

第四,分头响应。各地方、各部门接到预警信息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二次决策,在保证力度不减的原则下,因地制宜地采取响应行动,以减少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预警是一个包括致灾因子监测、风险评估、警报编辑、警报发送、应急响应等环节在内的一个完整流程,甚至要以有效响应为最终目的。如果没有有效的响应,预警工作的前端努力将付诸东流。而预警响应行动要压实各地方、各部门的责任,促使其创造性、主动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做到“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第五,统筹协调。应急管理部要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原则下,充分发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的牵头抓总作用,拆除各种信息墙、数据墙,整合涉灾部门监测数据并加以科学研判,构建多灾种、灾害链预警机制,对灾害交织、叠加、演进的路径早期识别、提前研判,促使相关部门提前采取响应行动、切断风险演进链条,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同时对各地方、各部门的响应行动进行跟踪、监督、指导,要求其采取正确、适当的应急避险措施,包括预置队伍、资源和转移安置公众等。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王宏伟)

 

 

防范极端天气

不怕“想多了”就怕“没想到”

 

近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消息称,今年冬季将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据预测,今年冬季北方等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可能出现极端天气。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相关地区的应急人应提前谋划、部署,做好应对极端天气的准备,不怕“想多了”,就怕“没想到”。

今年以来,我国发生多起因极端天气所引发的自然灾害,这些灾害破坏力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在应对过程中,部分地区暴露出了防灾意识淡薄、减灾基础薄弱、救灾能力缺乏等短板。

在极端天气易发多发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作为应急人应转换思维,主动适应这一新形势,不仅要预防常见的灾害,对不常见的灾害、极端灾害也必须有所考虑、有所防范,绝不能以“不可能”“想多了”为理由,放纵不设防。一旦遇到情况突变,守株待兔的老思想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老办法可能都会捉襟见肘,以至小灾酿成大祸。

“当头炮”易躲,“回马枪”难防。时下,黄河流域出现的罕见秋汛已近尾声,但退水期风险犹存,滑坡、坍塌等情况仍有可能发生,只有把工作做细做实,次生灾害才无机可乘。尤其需要警惕的是,许多受灾地区由于灾害影响,许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设备出现损坏,必须及时予以修复完善,储备好各类防灾物资,从农业生产、能源供应、交通运输等方面提前谋划,提早做好防寒潮、抗雪灾、保供暖的各项准备。如此这般,方能有防有备,防于未然。

 

(作者:彦俊)

 

做好设备设施保护

保障灾害防御“硬实力”

 

当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主汛期已过去,笔者认为,各地应高度重视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保护好泄洪通道,保障灾害防御“硬实力”。

在灾害应对中,蓄滞洪区、泄洪通道等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公然在城市的防洪设施、泄洪通道内盖房。去年,江苏南京秦淮河的防洪大坝内,建了多家餐厅、酒吧,给大坝行洪安全带来极大威胁。笔者认为,各地应高度重视防洪基础设施的保护,不仅要建好,还要维护好、管理好,才能真正让这些设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各地应强化红线意识,对各类防灾设施分级分类保护范围进行精细划分,根据特定区域内的灾害性质、大小,确定相关区域的开发建设要求。简而言之,就是要在环境的可承载范围内,开展各类经济建设活动。

进一步明确设施管护责任,完善相关避让、管控举措。比如,明确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保护范围、堤防抢险人员的转移通道、破坏防洪基础设施的处罚标准等,严把行政审批关,严格遵照法律法规实施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切实保障设施安全运行。

涉灾的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密切配合,强化联合行政执法力度,常态化开展防灾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水利部门应做好河道内清障,公安部门应着力打击防灾减灾设备设施的破坏行为,交通运输部门要加强对船只的管理等,及时消除重大安全隐患,等等。

要发挥群众的力量,加大对防灾减灾设施保护的宣传力度,呼吁民众参与进来。对破坏防灾设施的行为,通过设立有奖举报,鼓励群众及时向监管部门举报;通过媒体曝光破坏防灾减灾设施的典型案件,加强警示教育,营造“保护防灾设施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作者: 刘斌)

 

全力让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今年以来,我国北方不少地区遭遇严重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较大损失。眼下冬季将至,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开始降温,笔者认为,各地应提早谋划,以实招、硬招、新招,让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所谓实招,就是用好灾害信息员,做好排查这一基础工作。要做到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查灾核灾,遍布全国的灾害信息员最有发言权。各地应充分调动广大灾害信息员的积极性,让其按照灾情统计制度要求,及时、准确、规范报送受灾群众信息。

所谓硬招,就是用好调研走访这一手段。要让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每名党员干部都必须俯下身子、下沉摸底调研走访,了解群众的需求,细化救助措施,实施点对点精准救助受灾群众,让资金准确快速发放。同时,还应重点做好灾损房屋的修复、新建工作,在保障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完工,让受灾群众早日入住。

所谓新招,就是利用好信息化手段。各地要及时了解媒体报道和网络舆情,动态掌握基层实际需求。此次河南暴雨中出现的“救命文档”,为灾后及时开展精准救助,提供了新思路。各地在开展灾后救助和安置时,应充分用好信息化手段,可安排专人在网上及时发现信息,精准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有针对性地拨付救灾物资,帮助困难群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