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浅析家庭资产配置的相关理论)

利率作为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经济参数和政策杠杆,是很多国家进行经济市场调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市场利率

通常情况下,各国中央银行都会统一制定本国的基准利率,以和其他政策相互协调维持本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

 

官定利率是指政府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等管理机构自行来决定利率水平。

在早期金融市场欠发达的国家,它可以起到政策指引作用,是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之一。

市场利率,顾名思义是由货币资金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对于了解金融市场的供求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当市场流动性收紧时,资金供给小于资金需求,借贷成本增加,市场利率从而上涨,反之则会下降。

 

在发达经济体中,可能会有多个种类的交易市场,各市场的交易成员、成员的信用风险状况、交易偏好也存在差异。

因此市场利率也是丰富多样、层次丰富,总之能够较为全面且真实地反映市场上的具体供求状况。

 

家庭金融资产及分类

家庭资产通常是指家庭部门具有实际的控制权或所有权,能用货币进行计量的资产、债权以及各类权利,是各类资源的汇总集合。

 

这些资产可以运用到消费、投资以及生产等各类活动中,以为其带来经济利益。

根据资产的分类,家庭所拥有的资产可以分为实物资产以及金融资产。

实物资产主要以住房、汽车、土地和各类耐用消费品的形态存在,这也是我国家庭居民目前主要拥有的资产形态。

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相对,是借助某种信用关系建立的债权类和权益类资产,它主要来源于家庭日常开支后的结余资金。

 

一个家庭持有金融资产的数量和种类,不仅与家庭本身的偏好和条件有关,并且也与一国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

本文的家庭金融数据选择出处是西南财大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数据库,因此本文对于资产的分类依照CHFS调查问卷的分类方法。

考虑如下金融资产:现金、存款、股票、债券、基金、衍生品、金融理财产品、非人民币资产、黄金、其他金融资产、现金以及借出款等。

 

由于宏观经济市场环境变幻莫测,这便使得金融资产在未来价值贴现存在不确定性,难以被准确估计。

 

家庭资产配置相关理论

不同的家庭单位的生活背景各有不同,他们依据自身的财富收入水平、家庭成员的风险态度、知识储备等等。

具有不同流动性、风险性以及收益率的资产进行相互配置,构成满足自身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资产组合,这便是家庭资产配置。

 

家庭资产配置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行为,由于宏观外部环境、微观家庭特点都是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因而也会不断影响着家庭的配置决策。

总的来说,家庭进行资产配置时可以通过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型的三原则来根据自身的的实际情况进行匹配选择。

下面是目前有关家庭资产配置的主流传统理论,这些传统理论往往假设条件过于繁琐严苛,考虑的情况也较为典型理想。

 

但是它们为未来家庭资产选择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撑,在随着数据逐渐完善的前提下,家庭金融研究也变得日渐细致。

  • 货币需求理论

(1)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十分重视利率在资产选择当中的重要性,他在流动性偏好理论中说到,货币是具有完全流动性的一类资产

但是相应的收益水平就很低,人们对于该类资产的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它由三类需求决定:交易性、预防性以及投机性需求

 

其中,投机性需求对利率显示出敏感的特性,利率的变动影响证券类资产的价格,人们便会在其与货币之间进行抉择,最终表现为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结构。

(2)托宾资产选择理论

托宾以凯恩斯的投机性需求理论为基础进行了延伸,引入了风险因素来对投资者的资产选择行为重新进行考察。

首先托宾同样赞成资产主要是以货币和证券两种形态存在,持有证券可能有机会获取更高的收益。

但是也要承担价格发生变动的风险,作为一种风险性资产,收益水平与风险状况是同方向变动的,相反货币就是较为安全的一类资产。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所持有的不同的资产所获得的效用也不尽相同,因此他们会在资产中做出相互选择,直到不同种类的边际效用相同以获得最大化。

(3)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作为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在资产配置选择上进一步扩大了范围,除了货币和债券外,还包括股票、各类实物资产等。

他提出了三类影响资产选择的主要因素:收入及财富总额、资产预期收益率以及个人的财富偏好

财富总额可以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人力财富占比越高,会倾向于持有更多的货币,恒久收入对其也有显著影响。

 

此外,人们也会根据收益率以及自身偏好综合做出最有利于本身的金融资产结构。

  • 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一个对象从产生到消亡的全部过程,运用在家庭单位上的时候可以以家庭成员年龄为依据进行不同阶段划分。

莫迪尼亚认为,一个理性的人会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自己的持久性收入。

按照最大化自身效用的原则来对持久性收入进行合理规划,以满足余后阶段的全部可能支出,使得全部的支出以及收入尽可能地相等。

 

在早期单身时期,人们的特征是财富积累较少,可能拥有固定的工资来源但是规模也不会很大,与此同时消费欲望往往很强。

这阶段年轻的投资者可能会持有更多的货币资产满足各类消费需求,而不会考虑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

在中期,家庭形成阶段,也可以认为是中年阶段,经济收入较青年会有稳定上升,此时的支出重心会倾向于房产、车产这类固定资产。

随着工作或者家庭结构逐渐成熟,在支出之余可以开始积累储蓄,负担逐渐减轻。

 

便会有更多的精力放在资产增值上面,于是投资理财的需求就变得旺盛,金融资产的配置也更加丰富多元化

最后,在退休之后的老年阶段,收入来源开始减少,消费需求也会降低,资产的配置也更多偏向较为安全有保障的类型。

此时主要是通过中年时期的财富积累来满足接下来的支出

总之,在生命周期假说的条件下,人们都是理性的,会对一生的收支进行合理化配置。

  • 投资组合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马科维茨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概念,同时开展了较为细致的分析论证,被认为是近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开端。

 

该理论认为,投资者对于自己最满意的投资组合,需要满足在一定收益下风险尽可能地低。

或者在相同风险的情况下收益达到最高,人们可以通过分散投资的渠道来降低所可能面临的风险。

确定投资者的收益以及风险偏好后,就必然会有一个唯一的最优投资组合。只是该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是需要满足一系列假设条件。

一九六四年,夏普与多位学者一起,构造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称CAPM模型。

该模型是在马科维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假设条件比其更多更细致。

 

例如投资者是风险厌恶的、投资者具有一致性预期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等等。

虽然这些假设对现实情况进行了比较理想化的简化,但是对于理解证券市场均衡关系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在CAPM模型中,同样也是考虑收益与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投资者在资产配置过程中而言。

更强调的是风险当中那些不能被化解的非系统风险,需要多少风险溢价来满足自身对于报酬率的需求。

 

一九七六年,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PT),对投资组合理论进行了更新的阐述。

该模型与CAPM最大的不同是认为收益率不再基于一个单一的风险因子,而是有一系列的影响因素。

当影响因子变多时,市场上便可能变得非均衡,存在套利机会。

而这些套利活动又会使得市场回归均衡状态,投资者在套利过程中也能获取收益。

APT理论的意义在于,对系统风险进行了细分,使得投资者能够了解自身对于不同因子的反应程度,从而选择更佳更优化的资产组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