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LPR的选择,之前写了篇短文,其中提到,如果看好中国经济,LPR肯定向下,所以换成LPR肯定是有利的。当时以资本逐利来进行解释:经济向好,实体经济活跃,投资回报率高,资本追逐高回报,利率自然向下。其实解释得很牵强,完全没有把内在逻辑说清楚。
在经济学的框架里,利率属于金融学的范畴,金融学的开山祖师爷——费雪,写过一本《利息理论》,可以说奠定了现代金融学的理论根基。直至今日,金融学各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玩的让人眼花缭乱,但在理论上,还是一直沿用费雪的《利息理论》,几乎没有突破。追本溯源,我们就用《利息理论》来解释LPR的选择。那么,让我们开始吧。
利息理论
《利息理论》开篇第一句: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收入不是食物,不是衣服,甚至不是财货本身。只有吃了食物,穿了衣服,用了财货,经历了这些事件,成为人精神上的享受,构成了最后的收入。当然,这个享受是心理事件,无法直接衡量,所以带来第二层含义,外部的事件本身,包括食物、衣服和财货,作为实际的客观的收入。因为衡量的尺度不一,所以引入统一的衡量尺度——生活费用,通常以货币形式体现,即是货币支付所享用食物、衣服和财货的实际费用。进而带来第三层含义——货币收入,即我们通常理解的收入,辛勤工作获得的报酬,用于支付实际费用。
一般情况下,主观的享用收入与客观的以生活费用衡量的实际收入是基本一致的,但货币收入与生活费用普遍存在差异。很好理解,你用了多少,肯定享受了多少,但你获得多少,未必全用了多少,或者根本不够用。月工资10000元,有可能花了6000元用于生活费用,构成最后的享用收入;也有可能入不敷出,花了12000元,额外借贷2000元满足享用。刚好赚10000花10000的的情况是极少见的。
再强调一下,所有的实际收入,只有进入成为人的精神体验,才构成真正的收入。收入和英文原文“Income”都有“入在里面”的含义。回到前面的例子,月工资10000,6000用于生活费用,还剩4000。6000就是收入,而4000不管是储蓄,还是购买债券、股票或是其他资产,都是用于未来收入(主观享用),这就带来资本的概念。4000是现值,但它是未来收入决定的,是用未来的收入折现而来,即是资本。
资本(产)带来收入,但资本的价值是由未来收入决定的。不太好理解。先解释一下资产和资本的区别,无论房子还是股票债券,存在的形态都是资产,资产的价值就是资本,资本永远都是现值,是静止的。
举个例子。农民种植果园,果园产出水果。果园是资产,资产的价值即是资本,资本带来收入,果园的收入就是水果,但果园的价值是由未来产出水果价值决定的。果园价值高,是因为未来可预期的产出水果价值高。所以说资本(产)带来收入,但资本(资产的价值)决定于未来的收入。
资本和收入之间通过利率联系在一起。预期未来的收入除以利率,即为资本。继续果园的例子,果园一年预计产出价值5000元的水果,利率是5%,那么当下果园的价值等于5000元除以5%,即是10万元。还是要注意,果园的价值永远是当下的现值。
那什么是利率?还是回到收入的概念。先说结论,利率决定于收入。人们总是面临即刻的相对小的享受和未来延迟相对大的享受之间的选择。所谓“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一般而言,人们总是偏好现在的即刻的资产多于未来的延迟的资产。同样的一套房子,人们肯定更愿意要现在立刻住进去,而不是等几年后再入住。理由很简单,现在的资产能够较早的提供收入,人们总是希望能够更早地享用收入。
经济学上把它定义为“时间偏好”,费雪使用的是“不耐”,直截了当地表明了其内在含义——现在的资产优于未来资产。因为不耐,所以急于即刻享受未来的收入,不耐程度就是利率。
我们继续分析,收入是如何决定不耐(利率)。几个简单的推论:现时的收入越小,不耐程度越高;未来收入缺乏保障,不耐程度越高;个人对未来缺乏远见,不自制,没有储蓄习惯,不耐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收入低,对未来缺乏远见,没有节制消费,较少储蓄,偏好现时的享用更甚于未来的享用,不耐程度高,也即是利率就高。反过来,收入高,富有远见,消费节制,有更多储蓄,那对现时享用的偏好程度相对就低,不耐程度低,利率相对也低。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经济向好,利率向下。结合上述的分析,逻辑就很清晰了:经济增长到一定规模进入稳定期,经济大环境下每一个人对自身未来预期向好,收入更稳定,不会朝不保夕,也更富有远见,不耐程度低,利率向下。
当然,市场利率的分析没有那么简单,费雪的《利息理论》一书做了非常详尽的讨论,利率不仅跟不耐有关,也跟投资机会有关,文章限于篇幅,不再深入分析,更重要的原因,我自己没完全看懂搞透,所以,不敢班门弄斧,点到为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