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会问,商品出现后,为什么需要商品交换,直接把自己的东西卖掉,然后去买自己需要的不是更简单?当然是更简单,但那时候并没有货币,货币的出现比商品要晚得多。想想就明白了,如果在一两万年前的原始社会,且不说你拿着一张纸去换别人的东西,哪怕你拿着黄金去换,大概率也会被当成神经病打跑的,那个时代人类只认吃穿等最基本的东西,对于不能吃的又死沉的金疙瘩没什么兴趣,所以人类初期只能以物易物。
深入思考的人会发现问题:如果没有货币,吃的小麦、穿的衣服、跳大神等,都是不同的用途,相互之间的交换的比例是怎么确定的呢?比如,用5斤小麦,可以换2尺布还是3尺布呢?
很多人自然想既然有用才去交换,那就是使用价值来确定交换比例。
这是错误的。
首先,不同的使用价值难以相互比较。
举例:满足吃的小麦、满足精神需要的跳大神,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要想吃饱可能一斤小麦就够几个人吃了,但看跳大神看到爽、或者通过跳大神把病治好,恐怕得累死。
其次,采用使用价值去度量商品交换,就需要在交换的时候确定商品的用途,这是不现实的。
举例:同样是一头猪,有些人要去做红烧肉,一顿饭就没有了;而有些人拿去当种猪,来年可以产一窝小猪仔。但交换的商品的时候,猪的拥有者的不会问买猪的到底是要吃(何况吃都有很多种吃法)还是要生小猪,他只关心自己想换回来什么。市场也不会给他机会,因为A要吃就要求换5斤小麦、而B要养就要求交换500斤小麦。
还记得阿凡提中的巴依老爷吗,因为别人摔碎了一个鸡蛋,就要别人赔偿很多黄金,给出的理由就是鸡蛋可以生小鸡、小鸡又能生鸡蛋、生生不息。古人通过这个寓言,讽刺了那些把使用价值作为度量商品交换的人。
商品的交换,虽然源自于使用价值引发的需求上,但并不以使用价值为度量基础,用今天的大白话说,就是商品的价格不是根据使用价值定出来的。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表面形态,本质上是什么呢?是人类劳动,原材料(生产资料)是固化了人类劳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活劳动最终通过商品来固化。总之,商品只不过是人类劳动的成果,尽管小麦、衣服、汽车、房子等形态不同、使用价值不同,但它们都是劳动的结晶,通过人类的劳动量就可以对比,劳动量可以通过劳动时间量化,这里的劳动时间是社会整体的平均水平,通过无数人的实践,形成了各个商品的交换量化标准(货币出现前,就是各种商品的交换比例,货币出现后就是价格)。认识到这点,就不会被商品神秘的面纱所迷惑。
有的劳动比较复杂,比如研究原子弹,有的劳动比较简单,比如当个搬运工,但通过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整个社会的运转,再复杂的劳动最终都可以转化为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并进行比较。
在原始社会,人们可能会用2尺布换5斤鱼,不过巫师都是历代祖传,念咒语作符咒等专业知识还要学很多年,而且很多巫师为了试仙丹都死掉了,这都是高级知识、复杂劳动,那我一天织的布只能换半小时的跳大神,这就说明原始社会跳大神是高科技、巫师是复杂知识的掌握者。
我小时候,在村里还能经常看到用小麦换豆腐、换西瓜的场景,所以还要再次赞扬一下劳动人民的智慧,不仅能意识到劳动创造价值、还总结出了商品交换的量化标准。
商品交换是基于价值,也可以加个定语叫做交换价值,这个劳动即包括固化在生产资料上的“死劳动”,也包括生产商品所需要的“活劳动”。
商品交换,就是交易,就是商品流转和流通,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但商品价值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因此,人类的财富就是劳动形成价值、并通过交换以实现其价值。
劳动创造价值,并不意味着任何劳动都能创造价值,比如有人喜欢挖坑,在田里、路边挖坑很多坑,做了很多劳动,但并创造价值。有些人讽刺凯恩斯主义,说凯恩斯主义是让失业的人挖坑、填坑,以此去拉动经济增长,说明他们根本不懂什么价值、财富,更不懂什么叫劳动创造价值,就敢大言不惭,实在令人汗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