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悖论”,也称为“节约悖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他1936年出版的著名经济学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书中提出的一种理论。
凯恩斯在说明“节俭悖论”的时候,他引用了一则18世纪荷兰《蜜蜂的寓言》里的故事:有一群蜜蜂原本十分繁茂昌盛,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告诫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美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俭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实际上,这是蕴含着一个矛盾:人们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发展缓慢或陷入衰退,从而使社会和个人的收入减少。
正确理解节俭悖论,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高储蓄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的认识。所以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能过分节俭,政府也应该鼓励老百姓增加消费,当然这里讲的鼓励消费,并不是铺张浪费,而是该花钱就要花,别让过分节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更别因过分节俭变成了“守财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