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有效需求理论形成过程(如何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

一、理论基础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当收入增加时,消费却不是相同幅度的增加,而是以较小幅度地增长。居民当期的消费水平主要受到目前收入水平的影响,当收入水平较高时,消费水平也较高,即高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高于低收入人群。

 

但是当低收入人群与高收入人群的收入相差较大时,由于消费的增加量不足收入的增加量,影响总体有效消费需求,导致需求不足。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棘轮效应”和“示范效应”会对居民消费的过程产生影响。“棘轮效应”主要是指消费者内部自身的消费习惯,除了收入水平会产生消费习惯的差异,历史的消费支出也会导致差异的产生。

从而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一旦增加就会难以降低,所以即使收入减少也不会使消费产生较大的波动。“示范效应”主要是指消费不仅取决于消费者自身,还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类似于现在的“攀比心理”,消费者会根据周围的环境影响消费。在该效应下,低收入人群虽然收入水平不及高收入人群,但他们更愿意追随高收入人群消费的行为方式,试图以与收入条件并不相符的较高消费,导致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如果曾经的消费能力与现在的消费能力可以进行联动,消费者为了达到最优消费,可能会产生借贷安排或增减储蓄,消费水平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引起消费波动的产生。当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之间的差距缩小时,低收入人群的消费水平上升,总体消费增加。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消费者对于未来收入预期也会影响消费。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消费效应,消费者会对他们一生的收入进行一个预期,进而对消费进行最优化配置,在消费者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都能实现理想的消费分配,在生命周期结束时,全部收入都将耗尽,并将生命周期划分为青年、中年、老年,中年时收入大于消费,而在青年和老年时消费大于收入。

 

长期来看,财富与收入的比值稳定;但从短期来看,由于资本市场的价格变动,这个比值是会有所变动的,货币政策能通过收入来对消费产生影响。柏兰德在莫迪利安尼的假说上引入了遗赠动机,认为后代的福利也是消费者所考虑的因素之一,高收入人群的遗赠动机高于低收入人群。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消费增加。

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实际产出不只是各类支出的总和,还会有一部分潜在的不可见的产出;生命周期理论在此基础上,就消费者人群对各自收入的预期上进行了延伸与深入思考。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认为如果预期收入水平比较稳定,消费也不会有很大变化。而暂时性收入常常会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除非这种变化会影响到持久性收入预期水平,否则对消费几乎不存在影响作用。

然而,与生命周期假说类似,持久收入假说并未考虑到消费者的理性预期这一因素。利兰德的预防性储蓄假说恰恰充分考虑到了消费者理性预期这个因素。认为消费者如果对未来预期收入的准确性把握不大时,为了降低未来不确定的风险,防止未来收入水平无法满足消费能力的现象出现,消费者更倾向于当期来消费。

 

然而,在这一假说下,对于惧怕风险的消费者来说,风险越大,预期消费的边际效用越大,会使得这类消费者更愿意把当期收入储蓄起来以应对未来的不时之需,导致当期的消费需求不足。假说主要从社保体制这个方面出发,如果体制的健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消费者的消费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化。

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认为储蓄也可以平滑消费。持久性收入的变化虽然无法得到有效预期,但是消费者倾向于在较长时间段内保持消费的稳定,实现平滑消费。于是消费者会按照已掌握的有用信息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进行调整,发生消费行为的改变,从而实现最优消费。迪顿的流动性约束模型认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存在缺陷,流动性受到一定限制,不能无条件地进行借贷安排。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差距扩大,考虑到未来的流动性仍然存在着限制,会导致消费水平的降低,引起消费波动。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与早期经济周期理论不同,将投资作为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乘数——加速数模型。

基于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社会发生经济危机和群体失业的原因是出现了消费和投资这两类有效需求不足。在该理论中,收入问题是核心,消费波动和投资波动作为经济波动的载体来体现经济的波动。在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时,消费者对未来市场充满信心,会增加投资,收入增加;

但投资的过度增加会使产出减少,收入减少,导致消费者不好看市场,减少投资,经济产生衰退;但此时货币需求不足,生产增加,增加投资,经济开始复苏直到快速发展。就这样,经济从繁到衰再到繁,不断循环变化,从而形成了经济周期。在该理论中,收入问题是核心,消费波动和投资波动作为经济波动的载体来体现经济的波动。

 

二战后,许多发达国家为了刺激生产、延缓经济危机推行凯恩斯主义,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引发了“滞涨”现象,对于这一现象,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不能进行很好的解释,政府也无力进行补救。自从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理论出现后,政府纷纷参考借鉴该理论,希望从中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经济政策来促进经济复苏。

该理论仍然以货币中性论为主要思想,货币供应量主要受外部因素影响,如果增加,物价水平也会相应增加,产出水平却不会因此而发生变化。该研究方向从经济波动的内部传导机制向外部发生转变,由于货币政策导致的货币供需的变化,货币供给增长率会产生波动,从而引起经济波动。

该理论坚持单一货币规则,即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调节宏观经济的单一方式,维持货币增长率来保持物价水平不发生变化,保持货币的增长率与预期长期收入的平均增长率几乎相等,并向大众宣布这一货币政策,提倡市场经济自由发展,反对政府经常性的干预经济和相机抉择,强调货币供给在经济平稳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以此来合理控制物价水平,但是没有对长期经济增长趋势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解释。

 

以基德兰德为代表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市场上供给与需求本质上并无太大区别,经济是由总供给来决定的,无论处于长期还是短期,由于市场有着较为完善的机制,即使受到冲击也能迅速调整,充分就业均衡不需要任何干预也能够达到,真实产出即潜在产出,经济波动即潜在产出波动。

该理论认为不利冲击和有利冲击均会引起经济周期。其中,有利冲击会使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不利冲击会抑制经济,不利于经济发展,如二战后的经济危机。像技术进步或经济危机这类经营体系之外的实际冲击会影响总供给变化,改变经济增长的路径,使得经济偏离原有增长趋势,行为人会改变其劳动供给和消费来应对这种变化,从而导致了经济波动。

货币主义理论中改变名义变量货币的货币政策此时无效,由于市场完善,单单只依赖市场机制,充分就业的均衡不需要任何政策的扶持也能够去达到,所以这时财政政策也无效。

 

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乘数——加速数理论认为投资对总需求起决定性作用,而总需求是引发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产出增加会导致投资需求的增加,而这又会导致产出的增加,而且这种增加会远远超过投资的增加,这样循环往复直至经济达到饱和,经济增长逐渐放缓,投资减少,经济只退不增。

乘数原理是指由于投资不需要外界因素即可发生,其小幅度的增减会引起收入以乘数形式有着大幅度的增减,加速原理是指在有闲置资本的前提下,收入的这种大程度的变动又会使投资更大变动的速度加快,实质是产出需求的变化引起资本存量的变化导致了引致投资,而非利率的影响,从而导致经济过度饱和或过度低沉又向相反的方向变动,从而引起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这两个原理结合起来阐述了经济运动是如何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在该理论下,可以通过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来调节这种波动,维持经济的稳定。该理论属于内生理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