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集聚对城乡收入的影响有哪些?
一、金融集聚的概念与成因
KindleBerger指出金融资源在规模经济的驱使下会产生地理区位上集中的现象,即金融集聚。
金融集聚是指金融产业对区位不断选择并趋于集中的密切联系过程,这是动态的维度,而从静态的维度来看,金融集聚则指金融机构最终达到地理区位上集中的状态。
在金融集聚的成因方面,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解释,二是基于地理经济学视角的解释,三是基于区位选择理论视角的解释。
(1)从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来看,形成金融集聚的原因包括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和交易成本等方面。
经济学者Kindle指出某一区域内金融机构的集中会对其交易提供便利。
随着集聚区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区域内会产生产业集聚效应,而集聚区外的企业会受到集聚区内规模经济的吸引,向集聚区域集中,从而使集聚水平进一步提升,Arthur通过路径依赖模型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Taylor通过研究伦敦银行业、保险业等相关金融行业,发现伦敦作为金融中心,会显著推动不同金融行业的集聚,形成集聚经济。
国内学者潘英丽以规模经济为切入点,指出产业集聚有助于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进一步推动金融集聚的发展。
(2)地理经济学主要将金融集聚的原因归结于金融信息流动方面,具体包括信息不对称性和外部性。
Porteous针对金融信息流动的现象,指出金融机构应尽可能缩短与客户的距离,防止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
在此基础上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出金融机构对于标准化信息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金融集聚的形成。
国内学者赵晓斌等也从金融信息流动现象切入,将“信息腹地理论”作为理论之一,较早开展了关于影响我国金融集聚决定因素的研究。
这些理论实际上都旨在衡量金融机构在片区内的集聚程度。
(3)此外,有部分学者将金融集聚的原因归结于金融机构的地理选址。
学者Group将金融产业细分为银行、保险和证券三个子行业。
并研究了不同金融子行业的区位选择对集聚的影响,发现这三大子行业在区位选择时考虑因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在此基础上提出金融企业同样遵循“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因此在选址时会考虑到资金的供给、产品的需求和外部经济。
学者Naresh等分别从供给和需求方面详细讨论了金融企业的区位选择对金融集聚形成的影响,进而为金融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益处。
影响我国金融机构空间集聚的区位因素分为四类,即成本、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条件和政策。
二、机制分析
首先,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和人文环境等因素不同所致,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情况也有所不同。
此外,根据资源配置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金融资源的逐利性驱使其由较低利用效率地区向较高利用效率地区转移,呈现城乡收入差距集聚的空间分布现象。
其次,根据金融集聚理论,金融集聚的影响效应主要包括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
由于城镇与农村地区的初始禀赋、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金融资源大多流向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城镇部门,从而加剧城乡收入差距,而随着金融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对农村地区产生扩散效应,使城乡收入差距趋于均衡状态。
最开始,金融集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储蓄和投资程度较低,城乡二元制结构并不明显,城乡收入差距趋于均衡。
随着金融集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聚集效应开始显现。金融机构在逐利性的驱使下将金融资源由农村部门吸收至城镇部门。
进而带动城镇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地区受集聚效应的影响,居民收入增长远不及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产生“马太效应”。
当金融集聚发展到较成熟阶段,其扩散效应逐渐发挥作用。
在这一阶段,由于金融资本要素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影响,金融集聚的聚集效应会产生拐点,进一步聚集于城镇地区会导致交通拥挤、居住与生活成本上升等问题,产生规模不经济。
反观农村地区,在这一时期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升,许多地区开始注重发展新型农业,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提升,这为其获得相应金融资源提供了基础。
此时,金融集聚的扩散效应会发挥作用。
在逐利性的驱使下,金融机构开始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流入农村的金融资源改善了金融环境,来自城镇地区的先进技术、经营模式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劳动生产率。
无论是农村金融还是实体经济都得以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得以改善。
再次,当银行业集聚程度较低的时候,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此时,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商业银行机构会采取拓展业务内容、向农村地区增设分支机构以提高银行业务覆盖率等方法。
这些举措会减少中小企业的银行信贷阻力,降低农村收入群体享受银行理财等业务的门槛,使低收入者收益,缓解城乡收入差距。
相反,当银行业集聚程度较高时,占有市场多数份额的大型银行为追逐较高的利润,这进一步提高了部分排斥在金融服务范围外的低收入者群体参与金融活动的门槛,进而加剧城乡收入差距。
然后,保险业集聚会降低保险机构获取客户信息成本,使其在与客户的信息不对称局面下占据信息优势。
鉴于保险产品的特殊性,一般低收入的投保群体会因为缺乏对保险产品的了解以及金融知识相对匮乏。
使其对保险机构以及相应的保险产品掌握度远不如保险方,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方,进而使低收入群体不敢盲目投保。
相较之下,高收入的投保者本就在保险市场具有较好的议价能力,同时一般而言也对相关保险产品与金融知识有所了解,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劣势。
因而能较方便地挑选适合自己的产品,最终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接着,金融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由于不同地区对金融资源利用效率存在差异,同时受金融机构逐利动机的驱使,金融资源会在不同地区间选择流向高效率地区,逐渐形成集聚中心。
在金融集聚发展进程中,集聚区外所代表的低效率地区则会因金融资源的匮乏导致发展缓慢,导致本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加大。
最后,鉴于我国区域间地理条件的天然差异,形成了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及不同的交通、人口条件等。
由此造成的金融发展等多方面的地区发展不平衡,进而使不同地区金融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作用途径有所不同。
此外,正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经济资源以及部门总会向具有空间地理条件优势地区集聚,而金融发展的空间路径也同样符合这一规律,即金融发展的空间轨迹表现差异性的特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