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增长极理论的主要内容(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如何构建的)

一、相关概念

(一)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又被称为五大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发展维度。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全面回顾了过往我国发展历程,总结发展道路上的经验,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持续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指引。

 

(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注重发展协调性与整体性的提升,建立健全协调机制,缓解当前区域、产业、就业、金融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开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区域新开放格局;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并最终形成各区域间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

 

(三)县域经济

在区域经济学研究中,县域经济主要指在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发生的各类经济活动之和。县域是城镇与农村相结合的地区,依照经济活动所属的空间范围,县域经济又可细分为县级经济、乡镇级经济与村级经济。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县域经济是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主,落后于周边市区的“发展中经济”,县域经济以农村与农业生产为主要载体,为城市工商服务业提供稳定的粮食等基础生产资料与数量可观的劳动力。

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民增收与生活水平的提升,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并缩小县域与城市间的经济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在当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县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对于巩固粮食安全,加快县域产业的集聚与转型升级,构建与完善新型城镇化体系,推进大中型城市与县域的联动协调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二、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世界各国普遍追求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弥补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然而经济恢复迅速的代价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衰竭、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持续恶化。一九七二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7个共同看法与26条环境保护原则,生态环境保护的议题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一九八七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里,首次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了详细阐释,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造成危害的发展”。一九九二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先后通过《全球二十一世纪议程》和《里约宣言》,确定了世界各国在二十一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中须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次年联合国正式成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在此基础上,我国结合实际国情,制订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可分为经济、生态、社会三大基本内容,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可持续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社会可持续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三种可持续之间相互联系与制约。

 

经济可持续发展摒弃传统发展模式下对经济体量与增速的盲目追求,更注重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与效益,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在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范围之内,并做好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社会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即不论人种、地域、年龄、性别,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力与机会。

可持续发展需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三个层次的整体协调与统一。可持续发展需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三大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两个主要内涵,代内公平是当代人发展机遇的平等,代际公平是当代人发展不以牺牲后代人为代价。持续性原则指社会经济发展需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并处理好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范围。

 

共同性原则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的目标与任务,世界各国都应根据发展实际与国情,制订本国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纲要,并加强跨区域的协作沟通。

(二)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由Perroux最早提出,他认为经济的增长具有不同步的特点。地区与产业间增长不会同时出现,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增长在一些具有发展优势上的地区与产业上,再通过向外扩散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推动力则是技术进步与创新。在多种要素的影响下,创新能力突出、发展优势明显的领头工业部门与企业,会聚集在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带动其率先发展,这些地区就成为增长极。

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选取与体系设计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也是新时代中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着力落脚点,将经济高质量发展看作一个系统整体,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个子目标为系统层,遵循全面性、典型性、科学性、可比性与可获得性原则,经过对比筛选,最终共计选取27个指标,构建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1)创新发展:当下,低效益与低附加值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需要一定的设施与环境基础,通过对科技领域与教育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落地与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

基于此,将创新发展子系统分解为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投入与创新发展产出三个准则层,以互联网宽带普及率代表创新环境建设的强弱。以科学技术支出、教育事业支出代表有关部门对创新发展的投入。以专利授权数与规模以上工业盈利企业数代表企业等创新发展主体的创新产出与成果,衡量县域创新发展的情况。

(2)协调发展: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实现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应以着力于城乡、产业就业、金融等主要方面的协调联动,查缺补漏,补齐短板。将协调发展子系统分解为城乡协调、产业就业协调与金融结构协调三个准则层,以农村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以及农村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比,作为表征城乡发展差异的指标。

 

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代表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产业结构偏离度是指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的差异程度,产业的偏离度越接近于0,代表该产业与就业的协调程度越好,偏离度指标越远离0,该产业与就业的协调程度越差,当偏离度正好为0时,表示该产业与就业结构处于完全均衡的状态,为负向指标。以金融相关比率(FIR)代表金融结构的协调水平,金融相关比率是金融资产总量与生产总值之比,通常用来衡量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水平,为正向指标。

(3)绿色发展:回顾既往的发展史,不可持续的传统发展模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的同时,也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健康与社会的安全稳定,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之一,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发展可持续为目标,既要保护好当前的生态环境,又要对已破坏的部分进行修复与治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