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知识问答

规模理论主要内容(产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有哪些?)

一、产业集聚理论

(一)新古典学派理论

《经济学原理》是马歇尔著作的,这本书主要讲的内容是产业的集聚是怎样形成的,集聚之后它的状态是什么样,最终形成它又能起到何种作用。另外他认为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在地理位置较为接近的情况下,使得信息、知识的沟通和传播更加方便;

 

二是在地理位置比较集中的情况下,可以极大地推动生产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生产成本会因为精细的分工而变得更低,生产效率也会随着提升;

三是企业的集聚,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分享,同时也能降低用人单位之间的资讯搜集成本。马歇尔除了说明上述问题外,还主张外部性会在工业聚集中发挥出相当大的作用,也明确说明了外部性经济是导致产业聚集的根源。

(二)最佳集聚规模理论

在《区域经济学导论》中,胡佛的最佳集聚规模理论阐述了产业空间区位结构的一种形式为产业集聚。他认为,集聚型工业区位结构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只有少数地区会把销售市场和原料集中起来;

 

二是产业集聚地区的产品各不相同,产品间存在较大的替代关系,进而会形成产品的展销会,因此该区域会增加市场的吸引力,扩大需求,而且这个地区的地理优势更是进一步地促进了市场的吸引力,以上说明了集聚的外在经济效应;

三是集聚会导致知识溢出以及企业规模相应地扩大,这时候许多企业就可以利用机会获取他们想要的资讯,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交易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又能带动周边产业一起发展,减少交易费用。

(三)集聚外部性理论

马歇尔外部性,也称专业化外部,这一理论是由马歇尔等人所提出的。在讨论同一行业的企业聚集时,他们发现在同一行业中专业化的集聚有利于集群的发展。换句话说,在某一特定行业中,由于地理位置相近的公司,其技术、人才的交换,将促进知识、技术的外溢和传播。

 

如果企业之间的技术并不存在特别大的差距,没有技术和知识吸收的障碍,企业将会推动知识的外溢,产业可以进一步扩大范围,提高技术运作效率。许多学者对于这些理论尤其感兴趣并进行学术研究,研究表明,如果把企业的技术和其它一些条件限定住,产业集聚区与产业集聚特性不显著的区域相比,所在的地方不管是在经济发展方面还是带动邻近产业方面做得都比较好。

除此之外,这一理论也指出,完全垄断可以使公司获得更多的垄断利益,让企业有足够的资本和人力去进行革新,但竞争却阻碍了创新的进行,竞争越激烈可能会使企业在商品上打价格战,忽视了产品的品质和服务,这会阻碍创新的发展,专业化外部性凸显了企业的垄断地位。

雅各布外部性,也称多样化外部性,它认为关键的知识来自于其它产业,不同的、互补的公司可以通过交换和吸收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从而推动创新,从而使地域相邻产业多元化、差异化,从而推动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在论垄断和竞争的优势上,马歇尔强调区域垄断要优于竞争,因为垄断会抑制知识的流通,让创新者就能获得最大的创新成果,因此垄断可以更好地推动产业的创新;然而雅各布外部性理论认为,市场处于竞争的状态会让公司有危机感,为了让公司生存就不得不去创新自己的技术,避免被其他竞争者淘汰出局。

因此,竞争对于推动产业的创新更加有利。波特外部性,简称波特外部性,主要是企业间竞争的影响,这一理论是由波特提出的。他认为在同一片区的公司,他们由于距离近可以及时的沟通和交换对方知道的信息,还可以通过合作来共同分散创新可能带来的危害。

如果这一区域聚集的企业是做同样产品的,那么企业的集中可以减少寻找顾客和供应商的搜寻成本,便于了解产品的市场需求,从而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但是,从竞争和垄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看,波特外部性与雅各布斯外部性是类似的,认为竞争对创新是有益的。

 

二、产业技术创新理论

(一)创新发展理论

一九一二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把创新定义为是新生产方式的一种运用。一九四三年,他又将其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解释。

在他的创新理论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以后形成了四大学派:第一个是新古典学派的罗伯特·索罗,它计算出一九〇九-一九四九美国的大多数制造业生产来自技术进步,并运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提出,认为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内在影响;其次是制度创新学派的兰斯·戴维斯等人提出了制度创新的理论,并对制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然后是新熊彼特学派的卡米恩等人从垄断和竞争的视角对技术创新的进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处于完全竞争和垄断两种市场结构之间的最有利的创新活动;最后是理查德·纳尔逊对比了不同国家的创新体系,得出各国的创新体系在资源分配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优化,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将加速知识的革新、引入和传播,他是属于国家创新系统学派。

 

(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特定地域空间内,与企业互动的各类协作网络和体制支持体系,在区域创新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一九九二年,提出这一理论的是Cooke,他指出公司、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一起构建的体系是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有学者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关键因素是创新网络,以及与企业创新活动有关的制度支持。

王缉慈指出各个地区的创新体系都有各自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且包容开放,可以让科研机构、企业公司、个人、大学等各主体之间尽情地交流与合作。在我国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中,蔡秀玲从基础设施、制度、社会文化等三个方面对我国的创新环境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我国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经济效率理论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效率是指对资源进行有效分配和合理使用,并将其扩展到产业经济中,以表明在产业生产过程中将投入有效转化为产出,也就是对投入要素的有效使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促进劳动生产率可以通过分配劳动力与累积资本来实现,也就是劳动效率。

 

后来的经济学家也做了许多工作,帕累托指出在某些资源中是否有其它可用的配置,可以使每个人的效用都达到最初一样好的水平,或者是至少有一个人的效用能提高,则这种资源的分配状况并不是最好的,而是帕累托改进。纵观上述文献,将主要观点总结如下:

(一)在对高技术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采用了一系列的方法,如EG指数、HHI指数、区位熵、行业集中度等,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集聚进行了定量的研究,但大多数学者仅运用单一集聚指标来度量。

(二)对于高技术产业,当前不管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大都使用随机前沿法、数据包络法和空间杜宾模型这三种方法来计算其技术创新效率。

 

(三)关于产业集聚外部性对创新影响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在研究产业集聚外部性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却很少研究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而且学者研究外部性对产业创新的影响结果也不一致,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研究产业集聚知识外溢所产生的外部性效应是怎样影响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努力为这方面的研究增添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