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拉开帷幕,整个大桥分为三个部分——主体的海中桥梁、隧道人工岛;港澳台三地口岸以及港澳台三地口岸和人工岛的连接线,历时八年,到2018年这座大桥竣工的时候总耗资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269亿,那到底为什么建一座桥需要这么多钱呢?近年来这座大桥通行情况也并不乐观,不少人就开始疑问到底值得吗?
港珠澳大桥建设花费
早期港珠澳大桥工程的预算是729.4亿,其中主体工程的预算是三百八十亿,而口岸和连接线工程的预算则将近三百五十亿,可是按照收费期五十年来算,建设港珠澳大桥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只有堪堪4%,根本吸引不到社会投资,最终还是由政府直接出资,中央政府拿出了五十亿元,广东政府拿出来了二十亿元,香港方面拿出来六十七亿多而澳门则拿出来将近二十亿,除此之外还有通过贷款筹集到的费用,至此,港珠澳大桥终于有足够的资金可以顺利开工。
近十年的工程期其中的不可控因素实在太多,施工方案的多次调整,技术人员的更迭替换,人工费和材料价格都在不断上涨,到2018年大桥主体部分竣工的时候,实际造价就已经花费了四百八十亿,而港澳台三地口岸以及连接线部分竣工时的实际花费也已经高达八百一十六亿元,这些超出预算的部分最后还是和刚开始一样,三地进行分配及贷款。
当然因为香港地区自身的原因导致大桥施工以及成本上升,这部分只能由香港政府自己承担了。
港珠澳大桥建设目的
其实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构想在1994年就已经提出,但是香港方面负责人胡应湘并没有和对在香港拥有巨大话语权的李嘉诚、郭得胜、李兆基、郑裕彤这四大豪门达成和解,最终只能不了了之。之后香港政府也积极争取,并与澳门和中央达成了合作,可实际施工过程中仍然有民主派和四大家族的阻挠,而澳门方面因为有机场和拱北口岸,对于建设大桥其实并不怎么热切。
大桥的建立为内陆和港澳地区的沟通提供了便捷的通道,毫无疑问的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一方面加速了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珠三角西岸珠海、中山、江门三个城市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同时巩固了香港国际航运、航空的中心地位。
经济上一定程度的促进了港珠澳以及周边城市的发展,政治上做到内陆与港澳地区互通有无,进一步强化一国两制的优秀成果,并增加港澳地区对国内的认同感。笔者自己认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军事意义,当港澳地区未来遇到危险的时候可以有效地做到相互支援。
港珠澳大桥为什么无人通行
港珠澳大桥无人通行的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复杂的口岸关系,香港的私家车到澳门要有事先申请的临时牌照,并且还要缴纳3000元的保险,那些办理了两岸牌照,要在口岸长期往返的车辆按照规定只能在登记的口岸进出,也就是说登记在港珠澳大桥之后就只能走港珠澳口岸,这无疑为车主提供了极大的不便。
早期大桥刚刚通车的时候两岸牌照的价格居高不下,广东省三年内累计纳税一百万元以上的我业才能申请一辆通行车牌,价格最高时甚至能一个牌照要150万元。可是随着大桥流通量的减小,加上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如今只要三十万的牌照办理的人也没有很多。
再次香港和澳门都并不是什么汽车友好型城市,珠海市的汽车数量也并不算很多,所以三地车存量并不能很好的为大桥提供可观的车流量。
近年来因为疫情、贸易战等影响,世界格局瞬息万变,香港的经济也不如18年那样欣欣向荣,港澳与内地的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衰减,这些原因都或多或少的对港珠澳大桥的通行量有所影响。
结语
从长远角度来看,港珠澳大桥的战略意义其实远大于短期的经济意义,一方面加快了我国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内地与港澳地区的联系。港珠澳大桥通行量不高,疫情的影响避无可避,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恢复,小编相信港珠澳大桥也会发挥出它的独特作用!
大家对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意义有什么看法吗?对于港珠澳大桥通行量不高又有什么个人建议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分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