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精益化运行,最主要的就是要找到差异性或者称为变异性,差异性的管理和控制是精益的精髓和最终目的。找出差异性的工作就是“对标”。
对标应该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空间的维度,比如说去和世界最先进的装置,或者同类装置去对标它的能耗、质量、生产成本等等。
一些标准化的装置或者通用性的装置,用这种办法是相当有效的。例如,规模接近的炼油厂、大宗化工产品装置都可以采用同类对标方法。但是,对于大部分的精细化工和特种化工流程,这种方法有很大局限性。因为每一套装置都有一些不同,特别是在催化剂特性、原料来源甚至地理位置等等,加上这类工艺往往对相关数据有较强的保密,从而带来了装置间的不可对比性。
所以,我们所谓的对标,特别是空间上和同行业对标,一定要注意有这些差异性和数据可靠性,不能简单地数字对数字。对标本身就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事情,比方说某一类产品在世界上有不同的工艺,可能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他们有一个统计意义平均能耗或质量等指标,我们可以在统计意义上去比。这些数据在工业发达国家政府工业部门都是公开的。如果某种产品,总的需求量量就很少,世界上也许只有2-3个类似的工艺,这样去对标实际上是不科学的,在统计上也没有意义。
比方说所用的催化体系就有差异,各有特点,因为知识产权限制也不能完全一样,即便是最终产品相同,各项指标数据也难以简单“对标”。对标本身是一个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性发现方法,并不是意味着找一个猫画一个虎,只能根据现有的生产工艺具体情况,去改进和优化现在的装置,而不是说别人怎么样,我们也做的怎么样,要注意科学性,勿戒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
对标的另一个维度是在时间尺度上,我认为这种对标是更有意义。大部分企业现在已经有了相当好的数据积累,所谓对标,无非是把历史上最好的数据找出来,看看那时候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个期间整个的运行”模式”是怎样的,如果我们把一套现有的装置或一个企业都运行到了历史最好水平,这个企业一定不会差。另一个方面,如果找到了历史的最好水平,我们想办法不断向历史最好水平去靠近,同时又会产生一些新的数据,而这些新的数据,都是在历史最好水平附近的数据,再往前推动一点,就比历史最好水平更好,这才是真正的持续改进和优化,一步一步滚动方式往前进。
天天盯着别人看不一定是最科学和最有效的方法,很多事情应该是多看看自己的过去,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总结经验,在这个基础之上往前更进一步。这样可能来的更现实一点,也更容易操作。
回到企业数字化或工业大数据话题上来,数据是什么?数据就是过去发生过的信息记录,工业大数据方法论和技术,就是从历史数据里挖掘出规律性的东西,基于“历史相似性”、“事件遍历性”和“时间连续性”三大原理,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对标”,及时分辨出奇异(非正常)状态、优质状态和落后状态,提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最优性和稳定性。
大数据的“大”,体现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时间维度就是历史的大范围信息。用历史性数据看对标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发现和杜绝信息的不真实性或片面性。举个例子,过去看到过的一个项目,完成上线之后,有个项目人员马上调出一个对自己有利的一段曲线说明效益如何好,请功领赏。但是,很快过了没有多久,看看大范围历史曲线和“历史模式”,并没有所声称的那么好。诸如此类的问题,只要用历史维度对标,很快就会发现和纠正了。
综述所述,对标是一个在统计学意义上,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发现差异性的工作。通过对标工作,一是确认横向的和历史性的改进方向,同时也是对现有数据和信息真实性的验证和纠伪过程。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