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A股赚钱的方法有很多,但能形成长期盈利模式的,大体五种套路:
一. 自下而上选股
这是一种最常规的套路,A股大部分的投资者采取这种模式。理论层面有很多文献支持,实务层面也有许多经典案例。
有三点值得注意:
其一,A股是一个常态高估的市场,一个新的东西在商业模式尚未明晰的时候,就会上涨,等到价值体现,估值已高,投资者需要在估值和景气中不断权衡,并不舒服;
其二,警惕价值陷阱,很多品种逐步兑现,保持之前的增速,但估值会不断下滑,例如招商银行、格力电器、海康等,这个时候看对了基本面也未必赚钱;
其三,价值投资是一个很奢侈的事,资金需要极大的容忍度。巴菲特的成功依托于其优质的商业模式,其资金来源稳定、低成本并且不可赎回。
其实,熟悉这种套路的人不如做一级市场或者一级半市场,因为其赚钱的本质来自于对公司价值的理解,二级股价波动有时候反而是噪音。
二.自上而下的宏观策略
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宏观层面出现剧烈波动,这是屠龙术,不适合打兔子。所幸,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其实每十年就发生一次。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这种方法着重的是BETA,是跨市场、跨领域、多空的立体交易,A股只是其中的一个战场。关于宏观策略在A股的运用详见之前的文章《宏观策略的作用》。
其实,熟悉这种套路的人不如做宏观对冲,如果你能判断有色金属的价格波动,又何必浪费时间在有色股票上呢?
三. 行业轮动
行业轮动有三个层面:其一是产业层面的变化,一个主导产业的出现必然改变整个产业格局,也往往会在A股市场掀起一轮牛市,这就是为什么过去26年A股几乎每隔5-6年就有一轮牛市,例如96/97年的家电、99/00年的台式机互联网、05/07年的房地产城镇化和本轮的移动互联网。主导产业的出现必然使其估值脱离原来的架构,例如过去今年计算机板块的上涨,天空才是极限。另外,市场会先炒主流品种,而后是并购重组和跨界。
其二是宏观变动带来的行业轮动,也就是投资时钟,这一点在2005年到2010年表现的淋漓尽致,彼时,实际GDP增速可以从6.1%到11.9%,CPI从8.7%到-4.5%。而2012年以后,宏观变量波动不大,行业轮动和大类资产变化不再是投资时钟的逻辑,详见之前文章《与投资时钟无关》。关于投资时钟在行业轮动方面的细化运用,详见笔者2009年到2011年打造的"驱动力和信用验证体系"。
其三是资金轮动、补涨补跌带来的行业轮动机会。任何一轮大级别的反弹,最终都会把所有的主要行业都轮动一遍。例如去年9月15日以来开启的反弹,先是这轮牛市的主流品种传媒和计算,这些行业的巨幅反弹导致去年年底创业板反弹70%。年初熔断以后,反弹还在继续,但计算机和传媒不再上涨,6月16日之前是涨价相关的农产品、化药,供应侧的周期品、OLED相关的电子、黄金和新能源车相关的有色。7月6日之前是白酒驱动的低估值价值股;8月份地产、银行和建筑。当中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如新能源汽车的景气、白酒的提价、地产举牌、PPP。但究其根本,去年9月以来的反弹,所有的行业都轮过一遍。这种级别的反弹类似2009年和2010年,08年年底的"四万亿"开启了反弹的冲锋号,急先锋同样是那轮牛市的主角—周期品,在周期品的带动下,2009年前七个月,上证综指同样反弹了70%。之后2009年8月的大跌类似今年年初的熔断,此后市场仍在反弹和轮动,只是品种换成了消费品和TMT,周期品在2010年是不断卖出的品种。历史何其相似!在这个层面的行业轮动下,基本面只是大家深度挖掘的借口,先涨后涨是更加有效的方法。申万第一代基于相对估值的行业比较体系非常有用。
从以上三种行业轮动看,第一种是产业层面的,第二种是宏观层面的,只有第三种是策略层面的。
四.主题投资
主题投资是A股投资的一个特色,关于主题投资的详细论述详见附文《主题投资五要素》,在此不再赘述。
五.强势股投资
之前有一个段子,说定一个小目标,今年用10万翻滚买入中毅达、深深宝、名家汇、廊坊发展等,到现在就是1个亿。大家一笑而过,但事实上,我身边确实有这样的草根,通过这种方法完成财富积累。
我们从来没有认真地研究过这类股票,没有严肃地探究过这种方法。在机构,谈论这种股票似乎是一件非常堕落的事,学院出身的人去买这种股票类似于少林方丈去做明教教主。
这种方法对于资源、市场和资金的依赖要远远小于前面几种,因此这种方法是值得研究和总结的。
主题投资五要素
主题投资是A股市场的特有风景,即不同于自上而下的行业轮动,也不同于自下而上的个股挖掘。但认真复盘过去几年的主题机会,还是有诸多共性:
一. 不上不下横盘为宜
正如2012年2月“宽体策略”第二篇《A股篮球论》所言:“A股由SHOW TIME和垃圾时间构成,SHOW TIME依靠仓位,垃圾时间着重结构。”主题投资最好的时间是市场不上不下的横盘阶段。泥沙俱下的市场,没有任何投资机会;但急速拉升的市场,行业轮动和指数空间也会掩盖一切。所以,主题投资最好的阶段是指数拉升一段时间以后的高位横盘阶段。此时,指数需要休息,但人气已被激活,风险偏好较高,主题投资适得其所。
二.空间远大概念新颖
主题投资概念一定要“新”,“第一次”弥足珍贵,哪怕新瓶装旧酒。同样是炒地图,“自贸区”就是比“区域振兴计划”好;同样是“自贸区”,上海自贸区就是比福建、粤港澳强。军工历史上炒过很多次,都会讲到资产注入,但2013年11月借助“国家安全委员会”还是一个非常新颖的概念。互联网金融即便要卷土重来也要借着“区块链”的概念。传媒影视炒了两年,深有倦意,但IP使其枯木再逢春。主题投资永远是新人笑、旧人哭。
主题投资未必有安全边际,也不需要业绩兑现,但一定要空间远大。即便实现的概率再低,可一旦实现就会翻天覆地。只有这样才能让人忘记现在、忘记概率。
三.一波确定二波赚钱
很多主题都是平地惊雷,等搞明白概念,主流品种已经大涨一倍。例如2015年7月中旬的IP(鹿港文化7月16日至24日上涨95%)和2015年11月初的VR(顺网科技11月4日至19日上涨95%)。所以,主题的第一波很难参与,只有快枪手和交易能力特别强的高手才可以赚钱。但任何股票都会回撤,涨多了就是最大的利空。主题也不例外,好的主题会有第二波。并且经过了第一波的知识普及,认同度更高,第二波往往会创新高。
所以,主题投资正确的操作方法应该是第一波观察确认,龙头涨幅接近一倍左右切不可追高,回撤过程筛选品种,回撤到第一波上涨幅度35%至50%区间就特别关注,一旦启动马上上车。先龙头后扩散,等创了新高、各种搭边的股票都开始补涨时就要撤退。
很多人对主题投资的态度和方法都不对。第一波茫然不知所措,回撤过程深度鄙视,逐步忘记这个主题,等再关注,第二波已创新高,各种嫉妒羡慕恨。
新的主题会被编成各类概念指数,后面还会阶段性的表现,但很少有第三波,后续可参与的性价比不高。
四.高频数据无法证伪
很多人一开始就争论主题最终到底成不成,但事实上很多事情要彻底证伪需要很多年。自贸区到底能不能解放生产力?去IOE能不能最终实现?在无法证伪的阶段,股价会朝着它固有的方向不断强化。
每把涨价行情,大家都是看着商品价格炒股票,分析员也会把当期的利润年化来压低估值。但其实谁都清楚,这是周期品,都有季节性,这么干肯定是不对的!但是短期无法证伪,每天上涨的高频数据不断刺激神经。所以,在一个无法证伪的阶段,如果不断有高频证实的催化剂,新闻也好,数据也罢,对主题投资简直如虎添翼。
五.只炒预期不炒兑现
预期阶段,空间无限,资金会不断涌入。可一旦进入兑现环节,总要不断争论“高于预期”还是“低于预期”。事实上,谁也无法说清楚之前高企的股价到底PRICE IN了多少预期。所以,最好就是不要赚兑现的钱,太辛苦!
大多主题会见光死,特别是在熊市。2013年7月宣布自贸区10月1日正式挂牌,行情汹涌澎湃,但10月1日真正挂牌,行情也就结束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