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碳汇城市指标体系的确定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组织专家开展了“碳汇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设计了5大类指标:组织制度建设、城市建设、森林经营与城乡绿化、城市碳汇/源管理、宣传教育与文化建设。赋予所设指标相应分值,并对所得数据赋予权重和评分;依托当地统计部门资料并结合其它相差的考核指标,进行分析、对比和研究,最后得出评价结果。
一、参考资料
课题组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特别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绿化模范城市标准、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低碳城市标准、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指标、幸福广东建设指标等。
二、指标确定
1.森林资源与绿化指标
参考“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标准”、“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指标”,确定:
(1)由于自然条件等不同,形成我国南北方城市的森林覆盖率的差异,本研究提出城市森林覆盖率的标准,南方城市应达到35%以上,北方城市达到25%以上;
(2)本研究提出城市建成区(包括下辖区市县建成区)的绿化标准,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绿地率达到33%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5平方米以上,城市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5平方米以上;
(3)本研究认为城市郊区森林覆盖率因自然条件而异,山区城市应达到60%以上,丘陵区城市应达到40%以上,平原区城市应达到20%以上。
2.文化建设
参考“幸福广东建设指标”,提出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指标(≥200㎡/万人)。该指标内涵:按常住人口计算,每万人拥有各级政府或社会投资兴建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公益性文化场地设施面积数量,包括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行政村和社区文化室(含农家书屋)。
3.低碳和节能减排
参考《低碳城市标准》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城市建设中,积极利用可再生资源和能源,逐年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在城市建设中,积极采用节能减排技术”指标。
4.城市生态与卫生
参考《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提出“城镇布局合理,管理有序,街道整洁,环境优美,城镇建设与周围环境协调,镇郊及村庄环境整洁,无脏乱差现象”、“近三年城市市域内未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上一年无重大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案件”、“近3年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指标。
三、指标选取及其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指标选取原则:客观性、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以碳汇/碳源为主,结合城市的制度建设、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以定量指标为主,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1.主要指标内涵与计算
(1)城市碳汇与碳源
①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
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二氧化碳吸收总量
其中,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能源消费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工业产品生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垃圾排放二氧化碳总量+农地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其它
②城市的二氧化碳吸收总量(碳汇)
根据可操作性原则,本研究认为,城市的二氧化碳吸收主要是指林木和林地的二氧化碳吸收,体现为林木生物量(蓄积量)的固碳和林地土壤的碳吸收。由于林地土壤的碳吸收和碳排放的过程比较复杂,其变化规律没有定论,缺乏评价数据,本研究暂不作为评价内容。林木的采伐视为排放。因此本研究的城市碳汇主要考核林木蓄积量及其生长量。
③城市碳源
城市碳源包括:化石能源使用、工业生产过程、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废弃物处理等。
A. 化石能源是城市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本研究采用系数法与物料衡算法计算城市能源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系数法计算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Eco2)的基本公式为:
Eco2=KxE
式中:E为不同类型能源使用量,可按标准统一折算为标准煤,各种能源折标准煤的参考系数可查阅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资料。
系数K为碳排放强度或者碳排放系数。目前,我国采用国家发改委的“能源燃料折标准煤后CO2排放系数是2.32吨。”
B. 工业生产过程:大多数的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除了能源消耗之外并不直接排放CO2,如钢材、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体现在能源使用方面,所以,一般就不再计算钢材等材料生产过程除能耗外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
C. 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计算:土地利用变化一般是指农田、森林、草地、湿地、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换。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其碳排放或碳固定的强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计算城市土地利用的碳固定主要是林业、草地的碳吸收量,及农业的碳排放与碳吸收,其它用地(如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已计入在能源碳排放计算中。对于城市来说,草地吸收二氧化碳量有限(本研究暂不计算),因此,重点是计算森林的碳吸收量。
D. 城市废弃物的碳排放计算:目前,我国城市垃圾主要采取填埋和焚烧处理方式,其中填埋比例≥94%,主要产生甲烷(本研究暂不考虑温室气体);焚烧主要产生二氧化碳。焚烧主要体现在能源使用方面,所以,本研究就不再计算其二氧化碳排放。
E. 农业碳汇与碳源:农业的碳汇与碳源问题比较复杂,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农作物生产长期间有碳吸收作用(碳汇),但是农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化石能源的投入(施用化肥、灌溉、使用农业机械、薄膜等),会释放出大量的CO2,也是个重要的碳源。有研究表明,农业活动的能源投入量十分巨大。如果考虑了这部分碳源效应,则全国很多地区农业系统的净碳汇效应显著减小。最极端的是,上海农田系统的净碳汇数量从1990年的160万吨减少到2001年的-7.3万吨,即从碳汇变成了碳源。
有研究认为,中国的农业土壤是个CO2的释放源。在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农业系统排放占全球总量的20%以上,成为危害全球又自害的重要排放源。相比农业自身活动的内源性排放,外源性排放占主要部分,这是由现代工业化农业生产模式导致的。外源性排放涉及农业的物能投入,如农机动力、化肥、水、农药、塑料薄膜、柴油使用量等,这些数据不易获取,因此,本研究中暂不计算农业及农作物的碳排放和碳吸收。
F.本研究的碳源主要采用所使用的能源矿物燃料排放量计算方法,碳汇主要采用生物量系数换算计算方法。
G.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吨二氧化碳/万元)。
H. 单位GDP能耗:反映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与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是一个能源利用效率指标。该指标说明一个地区经济活动中对能源的利用程度,反映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吨标准煤/万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有侵权/违规的内容, 联系QQ15101117,本站将立刻清除。